【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星]中山装·旗袍·新唐装
——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有关“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1]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8 | 点击数:39647
 
旗袍:多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与市民社会的支撑
 
民国时代中国人服装生活发生巨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旗袍的改良以及现代旗袍的出现与流行。如果说中山装彻底地改变了中国男子长袍马褂的传统形象,那么,也可以说现代旗袍的出现意味着新时代中国妇女之全新形象的确立。和中山装的创制差不多同时,围绕着旗袍的改良和社会涌动大约也是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山装和旗袍差不多同时出现,这显然不是历史的偶然。
和中山装主要借鉴于西式服装的情形有所不同,现代旗袍则首先是以传统的满族旗装为基础而加以改良的。在悠长的中国服装史上,多民族服饰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的情形是颇为寻常的。典型的例子,上古时期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32]的借鉴,近古则有满汉服装的融合。其中,旗袍就可被看作是满汉妇女服装交流与融合的结晶。
旗袍原本是族继承其先世并发扬光大于清朝的传统民族服装[33]。《大金国志》里所记载的妇女的“大子”,其实就是一种直身袍服。一般来说,女的袍服与女的上衣下裳以及裙等有较明显区别的[34]。“旗袍”一词,最早是专指清代满族女性简洁大方的袍服。清代女的旗袍,其主要特征有圆领窄小,右衽大襟,以各式扣,直腰身;围边镶缝或另行缀滚、线出各色沿,配色合或形成比。在咸丰、同治年,京旗女的旗袍镶边竟有多达十八道者,亦即曾流行一的所“十八镶滚”特色工。旗袍作常服,其料、薄厚、色和装饰纹样等,还经常会因季、场合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可供八旗女四季穿用。满族贵族妇女的旗袍,面料多为绸缎,其上多织有各种吉祥纹样;宽松,及于脚面,再配以厚底旗鞋,走起路来有人用“风摆荷叶”来描述。
满族妇女的衬衣与氅衣,也是“旗袍”的两独特式衣与氅衣款式相似,均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但衣无禊,氅衣在左右两边开禊高至腋下,其镶滚边饰通常也比衣更为宽大和华丽。八旗女子穿着衣和氅衣,往往在脖上系一条巾。巾的花、色彩与袍服呼应协调,特别是白色巾可从旗袍的气派、华丽托出大方、素雅的满族女性之美。少女们还常在旗袍大襟的扣上系以荷苞香囊之类的佩饰。旗袍之外,妇女有套穿在外的褂和坎肩。褂式男女相似,但女式褂多全身施以彩,并镶有
伴随着八旗兵丁的防布置,满族逐渐散居全国,满族妇女的旗装尤其是旗袍也就广为全国所知晓,并成为日后以此为基础改良出现代旗袍,进而得以在全国流行的前提。有清一代,朝廷曾致力于强制推行满族服饰,并在辨发和男子服制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汉人女子服饰则基本上保持了原样,亦即和“旗装”形成对比的又有所谓“民装”[35]此种衣衫肥大的“民装”,将女性身体层层包裹,以四平八稳为基调,使得女性外观主要呈现出溜肩、平胸等特点。另一方面,在社会逐渐安定和民族关系趋缓的背景下,满汉服饰文化的交流互动则在上层和民间均有较大的发展[36]。所谓“满洲妇女近乃皆改汉装。后此曼、汉种族之不分,亦犹昔时汉、胡、羌、戎、契丹、女真之不能别也”[37]清末满汉杂处不仅多有旗女穿着“民装”的情形,汉族妇女对旗袍也逐渐接受。民国万象维新,一切均要求除旧布新。旗袍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在20年代的上海率先得到了改良,进而在沿海及全国各主要城市风靡开来。在讨论旗袍的意义时,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注意。
首先,现代旗袍是基于对满装旗袍的借鉴和改进而发展起来的。除了名称之外,现代旗袍在偏襟、传统盘扣、滚边和镶边等工艺[38]以及上下连体的袍服制等方面,均继承了满装旗袍的重要遗产。但是,现代旗袍之文化属性的指向,则是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服装”。从作为“旗装”亦即满族服饰的旗袍,到为各族同胞共同欣赏亦即多民族共享的旗袍,进而再渐发展成为中国女性的基本装束之一或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旗袍的发展遵循着从“民族”服饰向“国民”文化发展的轨迹。换言之,旗袍具备了新兴的中华民国之“国民文化”的属性,故又有女性“国服”[39]之说。
其次,和中山装的推广过程相似,经过改良的现代旗袍也被认为具有经济、便利、制作工艺简明,亦即适宜于现代生活等多方面的特质。也就是说,旗袍的物理实用性曾得到了特别的强调。如有人曾指出,20世纪30-40年代兴起的旗袍,在材料上,从高级绸缎到普通棉布;在装饰上,既可华贵繁缛,也可简洁朴素;在场合上既可作为礼服,也可以在上班和日常生活中穿用;在年龄上,则是老妇幼女皆宜。此外,根据季化和穿着者的不同需要与好,旗袍是可可短,还可以有旗袍、旗袍、衬绒短袍和棉旗袍之分。而且,随着所选面料的不同,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格,例如,用小花、素格或丝绸制作,可以示质朴、温和及端庄、重的韵;而织锦类面料制作,则可作为迎、赴宴和参加典礼的华丽服饰
第三,新式旗袍从出现在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大城市,到最后普及于小城镇和一些农村地区,前后大约仅用了20多年时间,其速度之快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在20世纪前半期所呈现出来的加速趋势,同时也与现代旗袍的雅俗共赏等优点有关。应该说,旗袍和中山装之间处于相互推动和相得益彰的关系,这是因为在中山装的官方地位及其作为男装在中国社会中逐渐得以确立的情形下,女装的社会需求问题自然也就会更加凸现出来。不过,旗袍终究更多地主要只是城市女性和乡村富裕家庭女性的服装[40],一般并不特别适合艰苦的农耕和工厂劳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0-7 21: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
下一条: ·[乌丙安]中国北方麦黍文化论证
   相关链接
·[符腾]浅谈海南女性与旗袍文化的传承之我见·中山装回归背后的文化自信
·[杜佩红]民族、女性与商业·[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