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何道宽]破解史诗和口头传统之谜
——《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评析
  作者:何道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4 | 点击数:17002
 
 
五、媒介环境学派的泛技术论和泛媒介论
 
口语是不是技术?是不是媒介?
 
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主张泛媒介论、泛技术论、泛环境论、泛文化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们的文化史观、媒介史观、文明史观经常交叉,他们的媒介分期也大同小异。但在媒介、技术、环境和文化的内涵上,他们却表现出一些小小的分歧。
 
麦克卢汉所谓的媒介是广义的媒介,泛指一切人工制造物和一切技术。仅举一例,就可以说明他的“媒介”是多么的宽泛,他在《理解媒介》中细说了26种媒介,每一种媒介自成一章,且都用了一个奇妙的比喻,这26种媒介既包括最抽象的口语词也包括最具象的汽车和武器。
 
麦克卢汉明确断言口语是技术:“口语是最早的技术,凭借这一技术,人类用一种新的方法去摆脱环境以便于掌握环境。”[
 
读一读伊尼斯的《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既可以知道,他的媒介观念和传播观念也囊括了一切技术,自然也隐含着语言。
 
波斯曼在《技术垄断》第八章“隐形的技术”里,也就把语言视为技术。
 
沃尔特·翁在口语是否技术的问题上比较含糊。他认为口语是“自然而然”的,有别于人为性很显著的物化的技术,所以他说:“和自然的口语相比,文字是完全人为的东西。“自然而然”的书写方式是不存在的。口语对人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里的每个人必然要学会说话,只要他没有生理或心理上的残障。(第81页)”
 
保罗·莱文森挑战沃尔特·翁在口语问题上的模糊立场。他把技术的起源推回到口语和原始工具出现之前,认为口语出现之前的技术是“前技术”,“前技术”也是环境,也是文化。他说:“按照翁的划分,言语是人的产物,因而具有“人性”(非技术性),文字是工具生产的,因而是技术。不过这样的区分实质上似乎站不住脚:言语是声带作用于大气产生的;文字可以用手指头在潮湿的沙地上写出来(一般是用手指头操作工具直接写出的);那么,从源头或生产过程来看,这两种活动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诚然,口语出口即逝,文字则不会消逝。然而短暂性也是和“生命的那一刻捆绑在一起的”,在这一点上……麦克卢汉认为,一切人工制品,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电子生产的和人体器官直接间接生产的人工制品,都是人的延伸,因而都是技术。翁却把言语排除在技术领域之外。 [
 
 
六、沃尔特·翁在媒介环境学派里的地位
 
为了了解沃尔特·翁在媒介环境学派里的地位,读者不妨参考北京大学出版社同时出版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和多维视野》,这是“媒介环境学译丛”的第一个选题,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一本小百科全书。该书的第十二章题名“口语文化-书面文化定理与媒介环境学”,论述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沃尔特·翁的思想。
 
沃尔特·翁媒介环境学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麦克卢汉的弟子和同事,20世纪50年代成名,在古典学、口头文化研究上自成一家。
 
《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把古典研究、史诗研究、口语文化研究、媒介研究、文艺批评嫁接起来,又熔为一炉,书如其人,厚积薄发,深入浅出。
 
 
                                                                                                     何道宽
 
于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2007113
 
 (纸媒文本见《南方文坛》2008年第二期,
这里发布的是未删节版,亦即作者为其译著所写的译者前言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传播学论坛:2008-07-0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杰克·古迪]口头传统中的记忆
下一条: ·[沙马打各]论口传文学书面化过程中文化要素的遗失
   相关链接
·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