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春节文化网上谈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春节文化网上谈

春节习俗的历史演变——民族文化的传承
——春节文化网上谈系列之三
  作者:苑利 陈泳超 李禾 宋玉 王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3-07 | 点击数:43213
 

嘉宾VS网友――传承春节习俗

    【刁刁1】我想问一下关于新年的来历,为什么在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贴春联。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呀!

  【特邀嘉宾:苑利】以前的住房中间有一个厅堂,这个厅堂前面是没有墙的,为了支撑住这个厅堂的房顶,下面要有两个柱子竖在相当于门口的这个位置,最早的春联应该贴到这个柱子上,春联最早是没有字的,就是两块桃木板,纯粹用于驱鬼,后来不信鬼的人渐渐多了,春联的功能便发生了演变,变成了求吉乞福的文化载体。

   【高正奎】既然谈到春联,我想请你谈谈福字应该贴在什么地方?听说是很有讲究的。

   【猫咪mm】好象以前是大家都把“福”字贴在大门正中间啊,然后倒着贴就是了,还有什么讲究吗?我也好想知道哦!

   【喜欢做DJ】福“倒了=福“到”了。

   【网友嘉宾:欣玉】先说一下“福”字倒贴的来历吧。最早的贴倒“福”字始于慈禧。每至年关,太后有给大臣赐福的习惯。有一年赐福,恭亲王福晋把赐给的“福”字贴倒了,犯了杀头大罪,太监李连英忙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赐福,福真的到了,福到了。”后被传至民间,“福”也就倒贴起来了。

  【高正奎】那该贴在哪些地方呢?

  【网友嘉宾:欣玉】倒贴“福”字也有别的讲究。新春佳节到来时,家家户户要在屋门上、箱柜上、门楣上、墙壁上等处贴大大小小的“福”字。有些人家购买或请人精描细作那种有图案的“福”字。图案或是寿星、寿桃,或是鲤鱼跳龙门,也有五谷丰登,龙风吉祥等等,真是丰富多彩,把“福”字映托得更加金墨闪耀,喜气洋洋。

  【特邀嘉宾:陈泳超】原来过春节的时候,在门上贴神荼、郁垒的像,因为他们能驱除鬼类,后来才开始贴春联,除了原有的意思外,也增加了祈求吉祥的寓意。

 【吹皱春水】饺子跟“年”谁先产生的?

  【特邀嘉宾:苑利】当然是“年”是先产生的,饺子好像是唐代才有的。

 【树树梧桐】我想问问嘉宾老师,能否以春节为例,介绍一下民俗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特邀嘉宾:陈泳超】民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可能是民族文化最有力的代表。因为,一项内容之所以可以称为民俗,是必须有比较多的人共同接受和享用;同时,它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所以它是经过了重重筛选具有比较大的代表性。

  【特邀嘉宾:苑利】其实民俗和民族文化具有很多相通的东西,只不过民族文化这个概念要大一些。比如说民俗就很难包括精英类的东西。

  【黑雪39】我们传统的春节文化该是怎么样的?能有个确切的定义吗?

  【特邀嘉宾:陈泳超】春节的内容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的春节文化形式,你现在感觉到的春节就是春节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不必去给它下确切的定义。     

  【黑雪39】每种习俗都有其民族特点,春节拥有我们民族哪些特点呢?中华民族有哪些优秀的特点在这里体现出来?

  【特邀嘉宾:陈泳超】家庭的亲情、祈福避灾等等,这些都是特点,但是是不是优秀就不知道了。

  【喜欢做DJ】请大家谈谈本地的春节习俗怎么样?

  【现场版主:青叶】网友们都是身处祖国各地,各地过节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可以在这里交流一下嘛。

  【黑雪39】我们这里是不过初三不能去拜年,风俗是新年前3天列祖列宗的灵魂在家。

  【喜欢做DJ】我是江苏扬州人,我们在这里好像到了初五年就过完年了,初五称为小年。也许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年前祭祖,初一互相拜年,初二回娘家,其他也许都差不多。

  【没落的骑士】我知道大连有拜水神一说。

  【吹皱春水】我是山东的,我们山东各地都不同的,我们那里好象没出正月都是过年。因为我们家沿海的,所以我们每次过年都要吃鱼的,预示着年年有余(鱼)。

       我们那里叫爆竹叫“保证”(山东话音译),跟鞭炮合起来就是“保证变好”(音译),这反映了就社会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所改观的迫切愿望。

   【特邀嘉宾:苑利】中国民间有句话,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确实是因地而异的,一般来讲,人们常常把过年算到正月十五,咱们山东人把它算到正月三十日说明咱山东人实在。告诉你,我也是山东人,祝你明年万事如意,在此就算是给老乡拜个早年吧。

  【喜欢做DJ】斑竹,你也可以说说呀,你们老家的习俗是什么?

   【总版主:邱纯】看来,我的春节和大家的是大同小异。但有一点,从小时候起,这个记忆就深深地印在了心底,这就是大年三十做年夜饭时,大人们都要给小孩子炸一种甜食,名字叫“阴米花”,特好吃。炸完米花才正式开始做年夜饭。

  【黑雪39】元月15是元宵节,它是不是属于春节的一部分呢?它的产生背景是什么呢?是不是也有团圆的意思?和传统中秋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呢?【网友嘉宾:欣玉】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日,所以有团圆的意思,也属于春节的一部分。明朝时,正月十五又增加了灯会的内涵,元宵节逐渐丰富起来。中秋是秋天月圆的节日,来庆丰收。

  【特邀嘉宾:陈泳超】元宵节应该可以看作是春节习俗的一部分,应该是含有团圆的意义,因为春节是正月一日,很少看到月亮,元宵正是月亮圆的时候,所以又作灯节讲,这样天上地上都很明亮,显得节日的气氛特别浓厚。在一般的概念中,过了元宵节春节也就过去了,该步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了。中秋是一个单独的节日,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团圆,元宵节只是春节的一个尾声。

【高正奎】贴年画作为我们过春节时保留的传统项目,要不要保持与继承?如何保持与继承?

  【特邀嘉宾:陈泳超】我喜欢说这么一句话:“花开花落两由之”。

  【特邀嘉宾:苑利】我以为年画是个好东西,应该保留和继承,现在农村的老乡也正是这样做的。您所提的问题可能是城里人如何保存和继承,是吗?我以为在现在都市人看来,年画可能显得太土气,不会有人把它直接买来贴在墙上,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我们把这种很粗糙的艺术品装表在非常精致的画框中,效果又会怎样呢?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归宿,不发展的继承只能走向灭亡。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在继承的基础上如何去创造我们的新文化。

   【angel红茶】可能是看了太久的年画了,精致的、粗糙的都有,就算是装裱起来还是觉得很土气啊。

   【gavin0627】以前过春节很好玩,可是现在对于这个日子的感情越来越来淡,能谈谈以下这其中的道理吗?

   【网友嘉宾:李禾】现代人生活越来越丰富,娱乐越来越多样,不象以前只能在春节才能放松一下,穿新衣等等。如果不与时俱进,变淡是必然的。

   【黑雪39】我们现在城市过春节的习俗是不是也和“国际接轨”了,也向大众联欢方向发展,这样是不是有悖与传统春节文化呢?是好是坏?

   【开往春天的地铁82】大原则不变,顺其自然。

   【网友嘉宾:欣玉】传统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变异性。我们也要变化着认识我们的民俗。

   【网友嘉宾:李禾】传统的春节文化中,本来就有大众联欢的性质,所以这并不有悖传统。

   【特邀嘉宾:苑利】现在城市过节应该说是有一点和国际接轨的味道,这主要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很难以好坏评价。但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记和符号,也是我们的身份证,如果我们完全被别人同化,我认为倒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春节向联欢娱乐的方向发展我想应该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大家现在已经不信鬼了,再放爆竹已经不是驱鬼,贴门神也不是驱鬼,而是乞求吉祥。

  【kinglong980666】嘉宾老师,敢问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春节(年)的观念是否越来越淡化呢,特别是在快节奏的都市?而且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比如圣诞),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何传承下去,深入民心?

   【特邀嘉宾:苑利】现在春节的观念确实有越来越淡化的倾向,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于我们这个不太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外来的所谓的“先进”文化实际是很可怕的。因为它是强势文化,它的背后有强势经济做依托。但是我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冲击会越来越小。第二个影响是我们对自身传统把握不够,我们自己,甚至我们的领导部门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识都不够深刻,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在发展新中华文化中的作用,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在凝聚人心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想发展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深入的认识它,这是个基础,这需要学者的研究,更需要新闻媒体的宏扬。

   【绿极极】民俗是有背景的。它有很深的文化基础和民族情节在里面。记得有一位欧洲的思想家说过:东方和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社会理念都有走极端的可能,只有相互融合,人类的前途才是最光明的。

   【特邀嘉宾:苑利】您说得很对,民俗确实都有它的背景,这个背景便是所谓的文化底蕴,每个民族对事物的看法不同,理解不同,民俗也会产生相对的差异,但是,就节日民俗而言,中西方共通之处似乎不少。比如说类似春节这样的习俗,大家都了为了趋吉避害,所以都有类似驱鬼的仪式,社会发展了,大家都不信鬼了,这些民俗都向着娱乐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有点像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各大洲的人彼此之间并没有交流,但是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发明了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

   【高正奎】我想春节的概念不会越来越淡,事实上现在是有点越来越淡,但是我想那是暂时的,当人们对外来的东西感到熟悉的时候,他们会反过来喜欢陌生的春节文化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2002-12-12)

上一条: ·从“禁鞭”说起:春节仪式的文化底蕴
下一条: ·春节文化的扩展与延续——多元文化共存与发展
   相关链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春节民俗日历
·[李渊源]人民公社时期春节习俗变迁研究(1958—1983)·[李柯]共生、应时与认同:民俗谱系视阈中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刘大先]中国人类学话语与“他者”的历史演变·张勃:春节习俗是重要的德育资源
·[叶春生]民俗主义视角下春节习俗的“真”与“伪”·[刘晓春]广东春节习俗的文化特征
·[何星亮]从春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笔谈]春节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变异与保护
·[陈连山]论科学至上主义到春节习俗的破坏·[黄涛 杨雯雯]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
·[李克建]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都永浩]中国北方渔猎民族的历史演变
·[张祝平]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孔军]家乡的春节习俗略述
·[摩罗/杨帆]赣北乡村春节习俗考察及宗教学分析·看陵护坟 历史延续2000多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