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岩本通弥]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的变化
  作者:[日]岩本通弥   译者:施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06 | 点击数:17317
 

  (三)媒体的统计误用

  不管是看杀死父母、孩子、婴儿还是亲子殉死,从数据上看,家庭内杀人都在减少。与上文提到的昭和30年代家庭圆满的印象相悖的是,昭和30年代家庭内杀人的数量要多得多。从这点来看,反而可以说现代的日本家庭正变得更为健全。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一种不安的身体体验,觉得弑亲杀子的事件正在逐年增加,在“家庭崩溃”的声浪中,仿佛每一个家庭都可能发生相同的事件呢?下面我将解答这个问题。

  必然,这与媒体的报道方式密切相关。例如,媒体在大肆宣传近年来虐童事件急剧增加时都会引用下图5来进行数据支持。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是有关虐童事件的咨询件数。1990年开始,日本统计各个咨询所的咨询件数,而在此之前也并没有关于虐童事件的官方数据。之所以这个数据会在2000年后激增是因为当时对医生附加了通报的义务。因此,以这个咨询件数作为实际的虐童事件数量来解释在逻辑上是有严重缺陷的。

图5 日本的儿童咨询所接受的有关虐待儿童咨询数的增加(1990-2000年)

(原数据引自《儿童白皮书1998》第111页,《朝日新闻》2000年11月2日,《读卖新闻》2001年6月22日,《日本儿童资料年鉴2003》第221页。)

  即便没有早年的统计数据,但按常理来想便知不可能不存在虐童事件。只是人们倾向于将当下认作是最坏的情况,遗忘了过去的真实,将过去理想化,作为一个缅怀的对象。去年秋田连环儿童杀害事件发生后,在新闻讨论节目中,评论家们反复强调从前不存在这么残酷的父母,这种残忍杀子的行为闻所未闻。但是,只要你去图书馆查阅一下昭和30年代的缩印版报纸就会发现,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残忍事件,而且在数量上只会更多。就虐童事件来说,过去的报纸上虽然并未使用“虐童”一词,但能看到不少报道用“折槛(责打)”或“折槛死”这样的词语表述类似事件。

  宫崎县的小儿科的医生指出,真正的问题是,虽然从经验上来看,虐童事件比起过去正在减少,但是在人们的印象中却在增加这一点上。他批评说若是想认真应对虐童问题,必须要正确地分析数据,把握实际的情况,从而制定对策,但像现在这样只会离问题的本质越来越远。然而遗憾的是,不局限于这个问题,在日本,对于家庭问题,不仅是报道,连措施和政策都不是根据社会科学的数据分析,而是首先由印象主导。下面一组数据是有关自杀的,虽然和家庭本身以及家庭内杀人不直接相关,但是它和家庭的存在方式紧密相连,这里我将说明如何处理这些数据。

图6 自杀死亡人数的经年变化趋势

(引自:京都大学《有关自杀的经济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报告》2005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罗兆均]多重叙事下的侗苗族群历史记忆与地方社会
下一条: ·[沃尔夫冈·卡舒巴]话语分析:知识结构与论证方式
   相关链接
·[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胡港]家庭教育民俗的概念、调查方法及展望
·[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
·[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刘桃 包先康]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罗兆均 何志强]从宗族到家庭:土家族村落信仰空间与权力走向·[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
·[连雪君 吕霄红 刘强]空心化村落的共同体生活何以可能:一种空间治理的视角·[阎云翔]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
·[胡兆义 林继富]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基于孙家香故事的讨论·[胡兆义 林继富]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
·[冯秀英]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两兄弟型故事研究·[钟福民]作为传统手工艺传承微观生态的手艺人家庭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