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郑土有]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
  作者:郑土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07 | 点击数:7099
 

  从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层面来看,每件艺术作品都是作者的一种独特表达,大体上不需要外在力量的干预,但农民画的创作活动有若干特殊性。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辅导员曾在农民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其介入农民画的创作中时,使得农民画有别于民间艺术的民间性与自发性。辅导员通过对农民作者画作的理论总结提炼出一些基本元素,再用于充实完善农民作者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农民画的艺术风格。这种特性决定了在农民画的创作过程中,农民作者接受辅导是必需的。因为辅导员既熟悉传统民间艺术、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农民画的特点也了然于胸;而农民作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一定的绘画才能,但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虽然拥有基本的创作能力和较熟练的绘画技巧,但是在风格把握、审美处理、理论素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艺术自觉性需要外在的启发,其艺术个性和风格的形成需要外在因素的定向塑造。因此,要使农民画作为一个特殊的画派发展下去,相应的辅导是完全必要的。从这些年的创作实践情况看也是如此,大凡优秀的农民画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辅导员辅导下完成的。

  目前部分年轻一代农民画画家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求新意识,强调自我的表达和艺术的个性,希望能打破农民画的固有模式(主要是指金山模式)。求新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和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很多年轻的农民画作者盲目崇拜专业绘画,不满足于农民画传统的纸本设色的表现手法,试图借助兄弟画种的材料和方法,创造出一个令人惊喜的艺术效果,追求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彼此借鉴和融合,可是由于自身艺术素养的局限,其作品往往既不能达到专业绘画的水准,又丧失了农民画的特有韵味和风格。从根本上说,农民画的立身之本就是反专业的,它的特色就是对专业绘画语言的颠覆。如果抛弃农民画的那些令专业画家无法画出和让外行人一眼就能辨认出的“味”,农民画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应该借鉴什么与如何借鉴,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也是目前农民画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农民画作者热衷于复制、缺乏原创作品也是发展中的一大隐患。虽然说农民作者复制自己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再创作,在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所修改和完善。但大多数农民画作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热衷于复制而大大减少甚至停止了对新作品的创作,这对于一个画种的发展来说是极其有害的,长期不创作将会导致原创能力的下降。因此,就农民画作者群体而言,目前也存在着较多的困惑,无论从创作的角度,还是艺术风格的坚持方面,都需要正确的引导。

  农民画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一开始就不是以纯艺术的面目出现的,而是政府、专业美术工作者、农民画作者三种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不符合教科书上所论的艺术创作原理,但同样也创造出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为中外人士所喜爱。这一方面说明艺术的生成没有统一的模式,而是多样化的。不能以所谓的政治干预就否定它,也不能因为它的作者是不识字的农民而贬低其艺术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民画艺术与生俱来的独特性,这也是形成其艺术风格的基础。时至今日,三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仍然是保持农民画风格、推动农民画健康发展的保证。

(本文原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01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华智亚]人生仪礼、家庭义务与朝山进香
下一条: ·[张多]宇宙科技、宇宙观与神话重述——从嫦娥奔月神话到探月科技传播
   相关链接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戴安妮 吴言]Cosplay的身体创作与互动研究·[程浩芯]传说入戏的文体互动方式
·[柏仙爱]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非遗文旅融合政策执行研究·[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程浩芯]通行叙事和地方叙事的互动·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王渭清 赵磊]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与共济·[田兆元]“元宇宙”神话叙事与谱系构建
·[包汉毅 桂书杰]德国民俗学史上的“礼俗互动”·[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