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田兆元]民俗研究的谱系观念与研究实践
——以东海海岛信仰为例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7 | 点击数:5938
 
 
  四 东海海岛信仰的谱系形式:以观音信仰为例
 
  以下我们通过观音传说的简单阐述来看这种信仰的谱系关系。在嵊泗列岛之主岛泗礁山岛之大悲山,岱山大巨岛和普陀山,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传说,这样的传说也会写在墙上:
 
  观世音菩萨从珞珈山跳到普陀山后还有三跳。其中第二跳就是跳到大悲山,说是观音从珞珈山跳到普陀山后,一天,坐在普陀山,数舟山群岛的千座山峰,数来数去差了一座,观音好生好奇,便跳到大巨岛观音山顶去数,还是差一座。于是观音跳到泗礁山岛的大悲山,第三跳跳到小洋岛的小观音山,数来数去,就是数不清,后来,她俯身看到自己的落座处,笑了,原来她把自己坐着的那座山峰忘记数了。后来观音虽然仍然回到普陀山去了,可她落脚处因她的仙气所化,成了海上灵验无比的名山。⑦
 
  观音是东海海岛中影响最大的信仰对象。就这段表述看,她已经超越一般的佛教信仰,有仙气,道教色彩也很重,完全是内涵丰富的民间信仰了。同时这个故事不同于一般的神灵故事,都是讲述神灵的灵验。相反,该故事看起来是在讲述菩萨的糊涂和错误。但是这个故事却具有不可替代的谱系意义,它将舟山群岛成百上千的观音信仰连成了一个整体,并在其中选择出来数处主要的信仰场所:以普陀山为中心,将观音山、大悲山、小观音山和普陀山连为一个整体,成为观音信仰的核心圣地。这样,传说就为这种信仰秩序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样,一系列的观音传说在普陀与日本之间、普陀与台湾之间流传,将整个东海地区的海岛观音信仰连成一片。这种联系性的谱系,还因为僧人的往来,神像和经书的流布,大型法会的互动成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系列。
 
  这种联系可以清晰地找到东海海岛间的观音信仰谱系,其权利格局是长期形成的。在过去,这种格局是神圣的。在现实因为相关体制的背景下,会部分产生信仰权利的冲突,但是这种情形不符合民间信仰的长期格局惯例,并且也很难打破这种惯例。在今天,我们还是很清楚地看到,无论何种政治背景,往往还会因为共同的信仰走到一起,留下谱系生存的底线。
 
  所以我们说互动性是维护传统信仰格局的基本形式。笔者曾经考察琉球地区的龙舟信仰,看到了熟悉但是日渐陌生的文化现象,深深感觉到增强海岛间信仰互动性十分必要:
 
  东海海岛群曾经是一个共同的文化圈,是一个共同的文化谱系。这个谱系是因为互动性而存在的,假如失去了互动,谱系就会僵化消失,或者变异。但是对于曾经的谱系框架,注入活力来激活它,即增强文化谱系的互动性,东海海岛间的文化联系活起来,理解加深,冲突就会减少,地区就是和平的。对于学者来说,第一任务是发掘文化的谱系性存在。龙舟只是一个例子,它牵扯着一系列的文化关系,它的谱系是客观存在的,与大陆的关联也是实在的,但是目前却是僵死的谱系,因为缺乏互动性。琉球龙舟与大陆龙舟交流不足,琉球孔庙与大陆交流不足,妈祖庙交流不足,互动不足,这是一个问题。⑧
 
  这既是我们进行海岛研究的初衷,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没有互动,任何文化都会萎缩,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海岛信仰的谱系研究实践将拓展民俗学的谱系观念,建立其民俗学的谱系研究方法。民俗学可以在时间谱系、空间谱系、结构谱系、族群谱系和传播谱系中找到自己的话语空间。民俗学的谱系观念,将是民俗学所追求的一国民俗学、区域民俗学和比较民俗学的重要方法。因为只有谱系的文化,才会是有认同的文化。民俗学的核心问题是认同性问题,谱系就是一种基本的认同框架。而民俗学注重叙事研究,叙事的谱系是民俗学的核心问题。就像人类学在海岛发现问题一样,民俗学将在海岛研究中找到自己的理论立足点。
 
 
  ①[美]韦思谛:《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92页。
 
  ②胡焕庸:《台湾与琉球》,重庆:京华印书馆,1945年,第60-65页。
 
  ③姜彬:《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④蔡丰明:《吴越文化越海东传与流布》,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⑤[加]诺思罗普·弗赖伊:《文学的原型》,约翰·维克雷编:《神话与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4-55页。
 
  ⑥[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范丽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4页。
 
  ⑦录自大悲山灵音禅寺回廊墙面文字。
 
  ⑧田兆元:《流动的虬龙》,《民族艺术》2015年第2期。
 
 
  (本文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罗柳宁]布努瑶雷公庙的文化内涵解读 ———七百弄布努瑶信仰文化研究之一
下一条: ·[王加华]赐福与降灾:民众生活中的狐仙传说与狐仙信仰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