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河南大学“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暨“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
  作者: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02 | 点击数:8286
 

  吴效群:欢迎各位本省其他院校的老师,他们大都是这几年毕业回来的民俗学博士,对各位老师也都认识,请你们说一说近几年的工作情况,我们也可以协同起来。

  程安霞(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各位老师好!我在河南科技大学工作,在座的都是我的老师、学长,在这也是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从博士之后转入民间信仰的研究。我原来在做山西一带的民间信仰,主要是接姑姑迎娘娘的活动。这个活动的规模非常大。我们发现民间信仰的一些生活是非常有特色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我就在想民间信仰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结合对山西这一活动的考察,发现民间信仰和西方的传统宗教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有独特的中国的乡土性。比如说西方讲究三个层次的信仰,垂直、横向和纵向,人神关系、人人关系和人同过去的关系,但是在中国的民间信仰过程中,这三个向度是合一的,特别是横向向度,也就是人人关系,都是以它为核心,把其他两种关系都拉在了一起。通过建立亲属关系,把人和神的关系变成一种血缘关系,把地域关系也拉进其中。山西的活动规模非常大,每个村子也是通过亲属关系拉到一块的。他们交往的原则是礼尚往来,和我们世俗生活中的礼尚往来是一样的,通过人和神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布,所以这个很有特色。中国的民间信仰,其实就是以人来划分神圣和世俗,神和世俗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整个生活就像一个波浪,时而涌动着的,我把它总结为中国民间信仰的相符性,这种能否带到现代生活来是一个问题。我在河南工作,很多农村现在变成城市社区了,在转型过程中,民间信仰也跟着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民间信仰的相符性对这种变化有何促进,我现在还在思考当中。民间组织这一块和吴老师的研究有切合,像女性民间组织对于现代社区共同体的建构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村改居,很多方面需要改造和重建,重建的动力和灵感从哪里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女性组织这一方面,传统的民间信仰组织对它有很大作用。比如传统的民间组织,到了关公庙会的时候,还会去上香,平时也会把这种关系落实在交友、郊游之中,这种新的共同体的建构,我也还在思考当中。谢谢大家!

  吴效群:下面请任志强博士,他原来也是我们河大的校友,现在在河南师大工作。

  任志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各位老师好,我本科在河大来读,后来考博士考到山东大学,现在在河南师大。今天就是来向各位老师学习的。刚才一位老师提到让实践者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包括杨利慧老师提到的增强文化的多样性,陈老师增强立体面向,对我都有很大启发。我的感受是,我们做民间信仰和区域研究,一定要把它放在整体的语境中,因为民间信仰其实跟民间叙事、舞蹈等是糅合在一起的,是生活的状态,像女娲的信仰就糅合在舞蹈等艺术载体中。我们做研究时可以把民间信仰单独列出来,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一定要把它当作生活的整体。另外一点,我读博时做的是中国古代精怪信仰,神灵、祖先、鬼、精怪。刚才很多老师可能更多关注神的研究,其实河南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祖先崇拜,这个可以和当今社会的寻根问祖相联系。百家姓中90%的姓氏来源于河南。比如我老家河南卫辉,是林姓的发源地,很多林姓后代都来这里崇拜。所以祖先崇拜也是一种信仰。我们不仅要关注传统信仰,也需要关注当代新兴的信仰。另外我再回应两个问题。刚才吴老师的盘瓠神话和苗瑶畲的联系,可能是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渗透,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古代民族间的战争引起的,是和中原政权有接触的,民间之间会通过战争交融。还有一点是旭东兄对民间信仰勃兴的困惑,我觉得信仰有显性的和隐性的,宗庙虽然毁了,但是深藏在民众心中的信仰没有灭,像文革时很多村庙被毁了,但是老百姓心中的信仰没有灭,甚至有遗址他们就会去烧点纸。隐性信仰没有灭,所以一旦有生长的机会,遭打压不太厉害的时候,有火苗肯定会重新着起来。所以信仰的民间信仰是无穷的。民众需要信仰来解脱生活中的压力和苦难,需要一个排解的渠道。我的想法就这些,谢谢大家!

  吴效群:下面请王委艳老师。

  王委艳(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大家好,我来自于信阳师范,我对口头文学多有关注,我做话本,关注到民间口头传唱的东西,发现一位菏泽的唱民间对子的民间艺人,感觉他的唱法和叙事方式和他的信仰有非常大的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自上而下的,他唱的罗成算卦故事主要是王母娘娘庆祝寿诞,派太白金星,少了一个白虎,白虎就是罗成。接下来的故事就是罗成一步步走向死亡。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另一个水浒故事中,拳打镇关西在《水浒传》中,之后还发生了很多事。但是在这个故事中很直接,一百零八个好汉就缺鲁智深,派杨雄和石秀,这和《水浒传》中很不一样,我就想把民间口头水浒整理一下,是不是就有体现民间意志的口头版本,可能比《水浒传》的书面版本更古老。这种自上而下的叙述方式和《水浒传》、《西游记》等是一模一样的,这来源于中国古老的命定观念。研究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需要研究中国的民间艺术,有相同的关系。我是来学习的,谢谢大家!

  吴效群:下面我们请黄河文明中心的郜冬萍副教授。

  郜冬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中心副教授):各位老师好,在座的有我当时好几位老师,坐这儿我诚惶诚恐。我说一下我年前,就是这个是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的学术研讨会,吴老师也参与了我们黄河文明中心的这个重大课题,黄河中下游习俗的一个转型研究。这个课题呢就是我年前的时候,开完春节那个会,我下去做了一个田野。民间信仰啊,我刚才听旭东老师、韩老师和李老师讲了,我在下面做了几天的田野哈,这个因为是做的比较仓促,也算是踩点,但是看到了一个民间信仰里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我调查的这个村落呢,它不是村了,它是六个村庄合成的一个社区。就是这六个村庄合成社区,它是2014年11月份,就是这六个村的大部分,就是绝大部分的村民都搬到了这个社区里。它这个社区呢,就是有84栋楼,就是按照各个村分的。这一村可能就是三栋或者四栋楼,那个村这样,他们这样分的;还有一部分,很少一部分,就算是钉子户啊,他就还在原来的这个村。我也上它原来村看过,他们这个当时的村庄里边,庙非常小,就是各个村都有,我也去它原来的村庄也去了,就是现在都推倒了嘛,但是那个庙还在,里面敬的神啊很多都是破烂的啊,或者是很少。他们敬的一般就是关公,就是挨着菏泽,刚才韩老师说到菏泽,我也是菏泽人,我去的就是菏泽,它这个呢,就是很小的一个庙,里面敬的有关公,有那个泰山奶奶,就是那个送子娘娘,就是去了三、四个吧,有一个很远的我没去。当时看到这样一个,但是进入这个社区啊,看到这个民间信仰非常有关的现象是什么,它就是这六个村庄,合起来以后是吧,在这个社区的最后部,我当时问了,他说是社区出钱,建了一个庙,新盖的,它就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啥,这六个村的敬的这个神都搬到这个房子里来。里面因为当时没找到拿钥匙的那个人,我们就在外面看了一下,去的比较仓促,它是里面摆的满满的全是神,就是很多,就是这一块,那个村的,这一块那个村的,然后在这个房子我没进,也算是对着这个,也算是正门,上面挂着一个毛泽东的像。我当时想找一下,当时问了几个人,就是从那个农村来安这个庙的时候,他们的仪式就是非常隆重,还专门从南方请了一个人,就是这个神怎么放,目前就是我们看到的就是说还没有深入的一个调查。还有一个我调查的,就是我去过一个东营,就是黄河三角洲的最下部,就是李老师也说到了啊,我去那个乡村以后,我问她,我说你们这个,她非常有意思的是,刚才旭东也谈了,现在这个农村很多这样的庙,他这个非常有意思的是啥,他们这个村里面都没有庙,但是很多人就是尤其是年龄大一些的妇女,农村的妇女,他们信基督教。每一周他们都有这样一个聚会。因为这个是民间信仰这一块的我比较最近的一个关注点,但是呢是看到这些现象,还没有说深入地探讨。刚才那个任老师也谈到这一块,你看我去那个社区感觉民间就非常需要这一块,他们就是说生活当中的就是需要这一块,包括昨天听杨老师的那个讲座也很多感慨,就是说他可能就是他们神话啊对这个民间心理啊,这个信仰、凝聚力,对民众的心理,它就是特别需要。你看他们这个社区刚搬进去算是两年多啊,今年算是第三个春节,他们就先把那个庙给安好,先把这个庙给安好。好,谢谢老师。

  吴效群:我们有三位年轻的博士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请杨利慧的博士周全明。

  周全明(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各位老师好,在座的好多都是我的老师,都是老师辈的,所以说呢这个和郜老师一样,诚惶诚恐。我呢就是07年读硕士的时候就跟着杨老师一起读的硕士,毕业之后到信阳师院工作,工作之后的一些工作跟学术的关系可能少了一点,所以说最后想着继续深造一下,然后又跟着杨老师,蒙杨老师不弃,跟着杨老师读博士。但是我想谈的一点,就是今天跟这个主题有关系的吧,我也就是想回应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啊对这个淮阳这个地方,为什么它这个地方信众那么多,能吸引那么多的人?刚才旭东他们也提出这个问题,很困惑,很多人呢,我想着有这样一个方面是不是可以商榷一下。因为我是周口沈丘的,挨着淮阳,从我的这样一个观察,有这样几点,就是跟大家商榷吧,一个就是神话传说的这样一个影响。就是它这个地方,我小的时候我一直也在听女娲造人的这样一个传说,现在这个周边地区,以淮阳为中心的这个周边地区,包括波及到安徽,它其实都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流传,这个传说的核心圈影响非常大的,对于人们这样一个认识。那么神话传说来说,对于老百姓来说其实就是历史,比如说我们现在刚出土的一个张献忠江口沉银的这样一个传说,原来就是一个老百姓的传说,但是现在呢考古挖掘证实了,所以说老百姓的传说呢,就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当地的流传的传说,尤其是他们不知道这个传说源自何处的,他们就以信神的形式来相信了,这是一点。第二个呢我觉得可能跟它这个本身的这个规模形式比较宏大有一定的关系,它这个875亩,这个规模呢在周围的一些庙里面,都是非常小的,每个村都有一个庙,非常小。但是这个地方,非常的宏大,而且这个宏大的庙宇,又跟谁有关系,又跟这个朱元璋传说,这个传说啊在我们当地呢,就是朱洪武的传说。他躲过了逃兵,然后后来建庙,成为一个政府,我们知道呢明朝就是一个政府,前面是元,后面是清,所以说它这个规模形式,跟朱洪武这样的一个传说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再一个呢就是跟它这个风俗,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可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它这个会期非常特别,就是二月二到三月三,它不是从二月初一到二月。为什么避过了初一?那我们知道,老百姓都有初一、十五烧香的这个习惯,那么初一是不是敬神呢,是吧?那我避过了初一的这样一个敬神的,我是人祖,我就从初二开始,我十五的时候大家再隆重祭祀我一下。这个时候养成的一个人祖作为一个不是神的,而是作为人的态度。你看可以跟上古的三月三联系起来,从二月复苏一直到三月三是上古的上巳节。在民间呢,其实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春季相亲,腊月结婚,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八月十五可能是一个坎儿,如果过了八月十五顺利的话,腊月就结婚;过了八月十五不顺的话,这个婚就不结了。所以春季的相亲呢,跟上古的上巳节呢可能有一定的关系。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添坟扫墓。很多老百姓他到淮阳去上坟之后,都要从家乡带一掊土,这其实跟唐朝以后,从一个地方习俗,就是说扫墓的习俗其实是一个地方性习俗,是山西那边纪念介子推的。唐王朝呢,统一王朝之后,把这个地方性的带到全国推广,所以寒食节的这个扫墓祭祖的习俗,还跟清明节气结合在一起,添坟了,带包土的这个习惯,也是有关系的。第四个原因呢我分析,可能跟活化石,就是被称为活化石的这样一个流传至今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布老虎,泥泥狗,当地的泥泥狗。我们小的时候,那些老人敬香回来都要给我们撒那泥泥狗,我们跟在后面撒。还有就是那个担经挑儿这样一个仪式,还有一个就是求子。所以说呢,它有活化石的这样一种类型存在。就是从这四个层面上来说,我觉得这个应该说是非常正常的,其他地方与这四个因素相比的话,确确实实要弱。这是我跟大家汇报的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的内容。好,谢谢各位老师。

  吴效群:下面我们请韩洪波博士。他是商丘师范学院的副教授。

  韩洪波(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各位老师好。我的硕士是在河大毕业的,今天又回到母校,非常高兴。这个会议的主题——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关系到中原民间文化艺术,这个范围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其中有一类中原地区的说唱文学一直以来未受到重视,没有得到关注,就是流传民间的宝卷。在现在,南方和西北地区的河西地区,仍然在说唱民间文学,他们都把它尊称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通过考察,发现在河南省存在很多的宝卷文本,有刻本和抄本。通过调查,偌大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局这类的地方机构,现在收藏的宝卷有四百多种,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南方,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北方,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河南,刻本比如说南阳、周口、许昌还有辉县,都有出现这样的刻本,大部分都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通过考察这些宝卷,就有助于研究中原地区的民间信仰情况。这批宝卷通过整理可以对现在最大的、最完整的中国宝卷总目进行补充和更正。这批宝卷的版本非常的珍贵,所以有一大批是抄本,相对来说每一个抄本都是独特的。通过看这个宝卷的文本,就发现有的版本是某一宝卷系统当中的,是一个版本系统当中的最大的;有的是新建的,甚至是孤本。通过初步的整理,现在对这些宝卷的目录进行回忆,进行提要,我研究的时候我切合民间信仰这一方面,还有与民间宗教有密切关系。民间宗教和正统宗教有很大区别,它的神灵体系和道教,佛教差别非常大。它的神灵体系,特别是关于弥勒信仰和弥陀信仰,都和正统的很大不同。考察这些宝卷文本就可以知道在民间它们信仰的到底是如何,以及这些宝卷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和娱乐作用。结合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特别是在周边,现在这个山东、安徽、河南周界地方,有很多这样的农民起义,他们在起义的时候,借助于本子宣传教育的时候,往往运用这个宝卷来宣传。那么这一大批宝卷就有助于了解周边地区的民间信仰情况。那么我们这个中心提供一个平台,更加有利于宝卷的深入研究。好,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吴效群:咱们的研讨会就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希望平台的建立提供大家一个联系的机制,常来常往,有助于大家的学术研究和合作。谢谢各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原文化研究”2017-04-27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第四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7)招生简章
下一条: ·中央民族大学:强化民俗学研究问题意识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刘魁立文集》(八卷本)新书发布会 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