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田家溧]汉代厚葬风俗的成因及教化意义再探
  作者:田家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2 | 点击数:10153
 

  注释

  ①刘贺因昭帝丧礼期间的“不孝”行为,据廖伯源先生的考证看来,很有可能是霍光给刘贺所安的莫须有的罪名。具体请参见廖伯源先生著作《秦汉史论丛》,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3~35页。这也正从反面可以看出,“不孝”在昭帝宣帝时期,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到足以废黜皇帝的严重问题。②王仲殊先生在《汉代考古学概说》一书中,最早指出汉代墓穴以“横穴”取代了以往的“竖穴”,并用砖和石料构筑墓室。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5页。黄晓芬的《汉墓的考古学研究》中说:“与槨墓相比,墓室的随葬品特点鲜明,其突出表现在第五类供献祭祀品和第六类明器的推广和普及。曾经流行了近一千年的第一类礼乐器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急速衰退并趋于消亡。”第217页。丧服制度的变化则详见杨天宇先生的文章《略论汉代的三年丧》,选自《经学探研录》,第85~101页。③详细内容请参见该书第246~248页。其实对汉代丧葬制度变迁原因分析的学者当然不止蒲慕州先生一人。黄晓芬先生的《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对灵魂观念的转变分析的也很详细透彻,可参看。杨宽先生的《中国陵寝制度研究》偏重于陵寝制度变迁研究,但是在书内专章也有对汉代厚葬风气、上陵礼以及墓上祭祀出现原因的解读。其中社会性原因分析,更加具有代表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季乃礼先生在其著作《三纲六纪与社会整合——由〈白虎通〉看汉代社会人伦关系》第四章中指出三年丧在汉代反复的兴废,跟孝治有很大的关系,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④黄榆慧在《三礼书中丧礼的仪式与象征研究》中也说:“丧礼处理死者尸体的时间,相对于侍奉亡灵来得短。处理尸体的程序在死者下葬后便结束,但亡灵的问题却是从始死之后一直持续整个丧期,之后又转变成对祖先的祭祀,问题是不断存在的。加上对亡灵的敬畏,过程更须谨慎小心。”台湾成功大学2012年,第107页。⑤类似的事例非常之多,这里仅列举几个典型,不再一一而具:《后汉书·鲍永传》:“鲍永子昂,及处丧,毁瘠三年,抱负乃行。服阕,遂潜于墓次,不关时务。举孝廉,辟公府,连征不至,卒于家。”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23页。《后汉书·马援传》:“子光为人小心周密,丧母过哀,帝以是特亲爱之,乃复位特进。”第858页。《后汉书·孔融传》:“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性好学,博涉多该览。”第2262页。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钱穆.论语新解[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

  [3]钱玄.三礼通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6]范志军.汉代丧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6.

  [7]蒲慕州.墓葬与生死 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

  [9]杨天宇.经学探研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黄榆惠.三礼书中丧礼的仪式与象征研究[D].台湾成功大学,2012.

  [1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南朝﹞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彭卫.汉代社会风尚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本文刊于《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刘宗迪]《山海经》与古代朝鲜的世界观
下一条: ·[菅丰]公益与共益:从日本的“社会性”传统再构成看国家与民众
   相关链接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王会珍]殡葬改革背景下鲁南农村丧葬礼俗的变与不变
·[孙正国]土家族丧葬礼俗的生存智慧·[鞠熙]清中期城市社会的差序格局
·[鞠熙]清代北京旗人丧葬礼俗的生活实践·[杨静]延安地区农村丧葬礼俗考察
·[陈华文]迷失的孝道:中国厚葬之风透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