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黄光成]民族生活习俗的内涵及嬗变轨迹
  作者:黄光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21 | 点击数:10222
 
时代在前进,人类在进步,每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也常处于流变之中,很少有一成不变地沿袭下来的。在一个社会出现深刻变革的时期,尤其如此。引起民族生活习俗流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以下几方面却是主要的:
1、物质环境的变化导致生活习俗的变化
过去,较为后进的民族一般都本能地接受大自然的直接赐与,在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就地取材,并根据所得的生活材料、工具等构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例如,东北的“乌拉草”,过去曾被当地人把它与人参、貂皮列在一起,视为东北的三宝之一。因为乌拉草在那时是一种最好的暖脚材料,人们用乌拉草作垫,制成“乌拉鞋”,穿在脚上以抵御冬天的严寒。而今,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了比乌拉草更优越的材料来制作冬鞋,穿在脚上更轻捷暖和,于是“乌拉鞋”已逐渐被淘汰,人们也不再将乌拉草当作“珍宝”并改变了一些与乌拉鞋有关的生活习俗。
2、经济的发展引起生活习俗的衍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然深刻地冲击着各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加速了人们吃、穿、住等物质生活习俗的演变。在过去漫长岁月里,许多民族群众在贫困线下挣扎,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艰难生活,其衣俗往往因陋就简,注重其实用性,而无力顾及装饰性,只有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时候,人们才能够注意到从质料、样式到色彩的服饰美,形成新的着装习俗。居住习俗也同样,一些习惯于居住“干栏”式房屋的民族,以前由于物质条件限制大多有人畜同居一楼的习俗,楼上人住,楼下关畜。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人家都主动改变了原先的状况,实现了人畜分居。其次,由于经济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引起了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生活习俗的改变。例如,千百年来西双版纳州傣族即形成了以糯米为中心的饮食习俗。糯米饭是傣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主食,在节庆、祭祀和婚丧礼仪中又以糯米食品为礼仪食品;在宗教活动中糯米饭及一系列糯米食品又成了沟通人与神的物质媒介。以前,傣族人认为饭谷是牲口吃的,不管家里有多少饭米,只要糯米不够便说缺粮。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种植糯米产量低,不如种植饭米经济,逐渐增加了种植饭米的比例,现在大部分地区已经从过去以种植糯米为主改成以种植饭米为主。于是过去与糯米相关的一些傣族生活习俗受到冲击,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些青年人不爱吃糯米饭,而以米饭为主粮,有不少家庭出现了老少分食的现象。许多糯米食品已由主食变为节日食用的副食。
3、交往的扩大加速生活习俗的流变
特定的生存环境铸就了独特的民族生活习俗。过去在封闭和半封闭的民族生存环境之中,各民族生活习俗的变化主要靠民族的自身发展的内力牵引,外力的推动极其微弱,民族习俗变化的速度十分缓慢。随着民族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交往的范围日益拓展,民族生活习俗的演化也在加速。直到本世纪50年代,在西南一些处于封闭状态的民族中仍可见到2000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所描述的“编发、随畜迁徙,毋长处,毋君长”等类型的生活状况,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生活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人们的生活视野扩大后,这样的民族生活情景也就无影无踪了。
4、文化观念的变化引起生活习俗的演化
在习俗演化的整个过程中,文化观念往往处于先导的地位,没有文化观念的转变就不会有生活习俗的真正演化。“文化大革命”当中,曾出现过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让少数民族改变生活习俗;禁止各族人们举行各种人生仪礼、节庆活动,等等,其结果除了证明一些人的无知和做了蠢事之外,并没有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政策稍微宽松之后,各族的生活习俗依旧,各种祭会仪礼照样举行,甚至还变本加厉地反弹,比原来更盛。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从根本的方面——文化观念上去解决问题。相反,由于近十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以及教育和科学的普及,使得不少民族青年的思想观念在很多方面挣脱了民族旧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从而他们在生活习俗方面出现了与上一辈人相冲突的现象。在民族地区,我们经常见到一些青年人对老一辈所搞的拜神献祭、算卦占卜等活动不感兴趣,甚至嗤之以鼻,说那是搞迷信。即使青年人上寺庙教堂,或参加民族节日祭会活动,他们的心情也常与老年人不同;少了一些对宗教的虔诚,多了一些世俗生活的成分。
总之,社会在不断进步,各民族的生活条件也不断地得到改善,各民族传统生活习俗都存在着一个如何改造、传承和发展,使之适应于生活方式现代化要求的问题。民族生活性文化转型变迁的总体趋势是:从单一向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发展,从封闭或半封闭向开放式的生活状况发展,从单纯追求物质满足到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方面发展,从低质量的生活向高质量的生活方面发展……目前各民族由文化观念变化而引起的生活习俗演变将见效于长久,并越来越显著地预示了民族文化转型、跃迁的征兆。
(本文原载《云南学术探索》1996年04期,第32-37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孙军]哈尼族传统节日中的傩文化事像
下一条: ·[刘龙初]试论我国少数民族财产继承制
   相关链接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卫才华 冯晶]新中国成立前后曲艺宣传的艺术机制与话语嬗变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
·[杜小钰]试论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美学内涵·[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张志娟]网络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嬗变
·[刘吉平]穿越时空的碰撞:《白鹿原》中的民俗事项及其文化内涵·[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张纯]皖北民俗中“剪压(鸭)尾”成人仪式的文化内涵·[颜磊]从“哦呵腔”到“非遗”
·[夏循礼]民俗饮食的营养功能内涵与文化功能外延·[韦亮亮]广西上林县韦厥传说研究
·[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马娇娇]皮影戏民俗文化的嬗变及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
·[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谌红雨]布依族服饰图腾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浅析
·[黄剑]日常实践的分化与回归:生活文化嬗变的机理分析·[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