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史继忠]“东方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
  作者:史继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03 | 点击数:21823
 
移入东南亚的华人,为了谋生,各施其能,无形中把中国的生产技术传到南洋各地,成为一股重要的开发力量。经过若干世纪的努力,华人在经济上自立起来,有的还成了南洋富商,例如:在加里曼丹建立“兰芳公司”开采金矿的罗芳伯,组织拓荒的“新福州港王”黄乃裳,“爪哇糖王”黄仲涵,“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华侨旗帜”陈嘉庚,企业家兼教育家李光前等。华人离乡背境,飘泊海外,往往以家族宗祠、同乡会馆、同业公会等传统组织形式保持联系,相互支援,因而在东南亚出现“侨团林立”的局面,以后进一步以宗族、同乡或方言群体为中心建立许多“帮”,如广东的广府帮、潮州帮、客家帮、海南帮,福建的闽南帮、兴化帮、福州帮,还有江浙和江西的三注帮等,把中国社会移入了东南亚。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汉语方言得以长期保存,文化习俗也一直传承下来,并影响周围的社会。随着华人的大量移入,汉族词汇也被东南亚各国语言所吸收,据统计,柬埔寨语中有300个汉语词汇,泰语的汉语借词达汇总数的30%以上,马来亚语中有270多个汉语借词,且多与移民的方言有关,马六甲、槟榔山与和新加坡因土生华人数量众多,还形成了汉语与当地语言结合的“巴巴马来语”,印尼有“中华—马来语”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东南亚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各国语言,例如泰国就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泰译本,老挝、柬埔寨、印尼也有译本,这都与华人的传播有关,马来西亚的土生华人还仿《诗经》创作“马来民歌”。福建、广东的地方戏传到泰国,闽台一带的“布袋戏”也在印尼流传,菲律宾人喜欢中国的锣鼓,缅甸舞剧的表演方式与中国戏曲有相似之处。总之,由于“华人社会”的存在,他们通过民间交往、创办侨校和侨刊等方式,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比其他地区更为广泛和突出。
新加坡旧名淡马锡,也叫狮城,原先是一个只有百余人的小渔村。1819年英国殖民者莱佛士在此开埠,采取鼓励外来移民的政策,人口迅速增加,到1901年时已增至20万人,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其中,华人达16万人,基本确立了华人占大多数的格局。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胡璇泽、左秉隆、黄遵宪等先后出任领事,来取“护侨”政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新加坡的华人社会最为典型,侨团林立,帮派特多,1906年结合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并涌现出陈笃生、胡璇泽、陈金声、章芳琳等一批为华人谋福利的“先贤”。1942年遭日本侵占,1946年划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9月脱离马来西亚建立共和国,成为英联邦成员国。新加坡以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日历上印有公历、中国农历、印历和马来历四种历法,有英文报、华文报、马来文报三种,学校也有英文学校和华语学校两类。新加坡地处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在国际航线上占有极重要位置,独立以后,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大力引进和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条件,发展多元化的国民经济,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又是东南亚海运、空运、贸易、加工制造、金融服务中心和最大的修船造船基地与石油输出港,同时又是世界第三大商港、第四金融中心和第三炼油中心及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注:参见巫乐华《南洋华侨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年4月出版。)
 
 
跨境民族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联系的另一条重要纽带。与华人的情况相似,都是以人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但又有两点不同:其一是传播的不是汉文化,而是少数民族文化;其二是这些跨境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移民的结果。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理相连,历史相关,许多民族长期居住在两个以上的国度,或者是分别建立不同的政权,尽管在政治上存在一定的界限,但他们在族源上、语言上、文化习俗上却有天然的不可割断的联系。我国西南边疆的云南和广西,与东南亚的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并与泰国邻近,在长达4700公里的漫长国境线上,分布着16跨境民族,他们是壮族、傣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彝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怒族、独龙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和京族,还有在中国尚未确认为单一民族的克木人。从历史上考察,这些民族都源于古代西南地区的四大族系,并与一定的语言系属有对应关系。因为他们出自不同的族群,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直截了当地说,跨境民族的文化,分别具有百越、苗瑶、氐羌和濮文化四种风貌。
壮族、布依族和傣族均属“百越”族系,其语言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之相关的民族在东南亚大约有2700万人。与壮族同源的有越南的岱族和侬族,合计160万人,在壮族中亦有“布岱”和“布侬”两种自称。越南的布依、都依、布那和热那四支,均出自我国的布依族,总数近3万人。人数最多的是与傣语同源的民族,越南的傣族约90万人;老挝的佬族约180万人,另有傣族18万人和泐族4万人;泰国有傣族2000万人,另加泐族8万人;缅甸有掸族250万人,总共2550万人。他们的语言均属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保留百越文化的若干特征,如“干栏”建筑、铜鼓、纹身等。
东南亚的苗族和瑶族都是明清以来由我国西南迁去的,其中,苗族约85万人,瑶族约45万人。越南的50苗族称“赫蒙族”,分“赫蒙豆”(白苗)、“赫蒙都”(黑苗)、“赫蒙西”(红苗)、“赫蒙冷”或“赫蒙佐”(花苗)和“赫蒙刷”(汉苗)五个支系;老挝30万苗族分白苗、青苗、黑苗三支;泰国有5万苗族,缅甸有7000苗族。瑶族主要分布在越南,有红瑶、窄裤瑶、钱瑶、卢岗瑶、白裤瑶、青衣瑶、蓝靛瑶等七个支系,共40余万人,老挝有瑶族2万人,泰国约3.2万人。他们的语言均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以山地农耕为主,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家族与村寨是主要的社会组织,婚姻、丧葬、服饰、头饰、节日、禁忌、宗教等与国内苗瑶民族大同小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史继忠]论游牧文化圈
下一条: ·[马成俊]论民俗文化圈及其本位偏见
   相关链接
·[刘锡诚]“东南亚文化区”与同胞配偶型洪水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