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吴云贵]互动中的宗教与人类社会
——关于宗教现象的思考
  作者:吴云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20 | 点击数:10816
 
自然,谈及政教关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伊斯兰教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勃然兴起以后,确实出现了某种可称之为“宗教政治化、政治宗教化”的原教旨主义倾向。80年代以来,由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力量相继在伊朗、阿富汗、苏丹三国夺取政权,在中东的大部分伊斯兰国家中都出现了以宗教为旗帜的政治反对派,致使原有的政教关系的格局陷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原教旨主义以“真主主权论”、“先知权威论”、“政治协商论”向中东各种非宗教性的现代民族国家发难,以宗教的神权否定世俗的人权,以超越的宗教律法否定世俗的国家立法,企图创建一个新的名副其实的神权政体。原教旨主义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二战后发展中的伊斯兰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精神之间的断裂。由于原教旨主义在发展观、价值观上排拒西方政教分离的模式,在意识形态上强调“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主张走独立自主的“伊斯兰发展道路”,确实对企图称霸中东、称霸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构成挑战。因而,原教旨主义又使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发生关联,成为易引起轰动效应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这里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在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是否会改变政教分离的基本方向?
依笔者之见,不会。理由有二。一是传统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治制度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而复辟封建制不合时代潮流,不得人心,难以形成气候。二是原教旨主义缺乏系统的政治理论,只是一种“投石问路”。例如:革命后号称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的伊朗,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沿袭了源自西方的“三权分立”模式就是有力的证据。区别在于,在原教旨主义看来,凡属于从外部引进的东西必须首先“伊斯兰化”,取得“合法化”即合乎宗教传统,然后才能心安理得地加以利用。因而可以认为,政教分离的大势不可逆转。即使出现局部性的回潮,也是暂时现象,不足以改变这一必然的大势。所以在未来的岁月中,宗教在政治领域仍将继续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宗教主宰政治属于例外,而政治支配和利用宗教即使不是通例,也会时常发生。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如果我们全面地看待人类宗教现象,也许不妨把宗教解析为宗教意识形态、宗教文化方式和宗教社会群体三个互相关联的层面。宗教作为观念形态的信仰体系,不论社会如何发展,仍将在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占有一席之地。现代化、世俗化潮流的冲击,很可能继续使宗教意识形态在多元的现代社会中处于非主流的地位,但不会消逝。宗教作为社会群体,关涉到体制化的教会或宗教组织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尽管宗教信仰愈益个体化,但宗教信仰者不仅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而且有某些共同的利益需要维护,因而在未来的社会中,教会或宗教组织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如主持日常宗教生活、加强信徒个体间的联系、开展宗教文化活动、致力于人道主义和社会公益事业等等。但由于社会愈益世俗化、商业化,表达信仰和参加宗教活动的方式会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传统的宗教体制会有个适应、创新的过程。宗教作为传统的文化方式,由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未来社会中,很可能成为人类宗教在社会中的基本座标。关于这一主题,有三点议论。
首先,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大力开发、合理利用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人文资源。如果现代化所需求的现代精神在时间上可视为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在空间上可以视为现代精神自先进的西方向后进的东方转移,那么现代化对后进的东方国家和民族,不仅意味着从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开发出现代精神,而且意味着在批判扬弃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化的有益经验。在此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本民族的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由于西方近代的强势工业文明具有扩张性,而后进的东方国家大多在西方殖民化的浪潮中受过侵害,包括文化霸权主义的侵害,由此而萌生的东方民族文化情结犹如一块深深的伤疤,长期难以平复。例如,当今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就因为仇视西方的殖民统治和强权政治而陷入盲目排拒西方的迷失之中,而对本土的宗教文化缺乏科学的扬弃,又使宗教文化固步自封,从而使传统与现代处于绝然对立之中。可见开发、利用传统的人文资源是一项相当艰难的工程,宗教文化资源丰富既可成为现代化的动力,也可为现代化的历史包袱。
其次,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理顺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是多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体,至少包括古希腊的哲学、科学思想、古罗马的法制思想、基督教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四种因素。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虽然也出现过某些偏失(后现代主义即是一种回应),但它比较成功地理顺了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很少听到基督教阻碍社会进步的议论。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这方面则尚未有成功的经验模式,有论者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归诸为“儒教工业文明”,但儒教之说能否成立,学界尚有不同意见,人们对此说多有保留。理顺宗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单一的宗教—民族国家,或许问题要简单些。如对中东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文化即是宗教文化也是民族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传统的宗教文化与现代民族文化精神的融合、改造、利用问题。而对像中国这样多种民族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情况则更为复杂。因为现代化在这样的国家不仅要注意到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内部的差异性,而且不能忽视宗教文化与非宗教文化的差异性,只能以共同的民族利益、共同的民族文化为现代化的动力。
最近,宗教道德文化很可能成为宗教在未来社会中的基本方位。如同世俗文化一样,宗教文化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寺院、教堂、圣像、圣书、圣地等宗教器物是宗教意识的物化形态,它们必将长久存在下去,从而为未来的宗教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宗教制度是宗教意识的结构化、体制化,只要有人信教就必然还会有宗教组织,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宗教制度文化即宗教信仰的观念形态体系,它是宗教文化的核心,也是区分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根本标志。由于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并不是绝然排拒的关系,也还有互相渗透、互相吸纳的一面,因而宗教文化也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艺术、伦理等诸多领域。现代化、世俗化的结果,很可能使宗教道德在宗教文化中的地位凸显,成为宗教社会功能的主要体现,而各种宗教最重视的也正是以善恶之说来教化信众,达到人格的高尚完善。可以认为,一个道德资源贫乏、道德层次低下的宗教,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中是没有前途的。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04期,第45~51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
下一条: ·[马西沙]民间宗教救世思想的演变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戴安妮 吴言]Cosplay的身体创作与互动研究·[程浩芯]传说入戏的文体互动方式
·[柏仙爱]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非遗文旅融合政策执行研究·[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程浩芯]通行叙事和地方叙事的互动·[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