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笔谈:藏彝走廊研究
  作者:李绍明 石硕 黄树民 赵心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6 | 点击数:11112
 

  藏彝走廊──区域研究的沃土

  黄树民

  前几年,我主要在泰国北部做研究,当时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当地居民与周围生态环境的适应问题。如,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能否持续发展?这样的经济生活能否持续下去?这个社区能否自我维系?

  2004年,我去泉州参加一个海外华人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与会交流时听到王铭铭教授提出研究藏彝走廊的重要性问题。后来,刘绍华博士给我寄来了关于藏彝走廊的资料,经过网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检索和自己的不断学习,对这一地区认识更为深刻。藏彝走廊地区,无论从自然地理科考,还是历史人文研究、人类学田野调查等方面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和价值。结合我在泰国北部地区的研究,我当时认为完全可以将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问题带入到藏彝走廊的研究当中来,譬如,当地土著的生产知识能否可以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传统的技术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可持续性的农业发展对这一地区有无帮助?外来的冲击,特别是科学性农耕对藏彝走廊地区会产生哪些影响?在这种生产环境中,农牧民吸收的营养程度对他们的健康又会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个人对这一区域非常感兴趣,因为研究将是以区域为主,而不是以族群为单位,走出传统的以某个民族或村寨为单位的研究,可以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参合起来组成团队,以互相冲击、启迪。在具体研究上,一定要以问题为出发点,想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即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我们要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能否走出学科范围,回头看是否能提出新的分析角度和方法,和别的学科进行交流和对话,并提出新的问题,同时要更注重实用研究。

  在藏彝走廊研究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语言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当会使用语言,因为语言背后有其长远的文化基础,人类学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用更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描述的对象。此外,在这一地区的研究还要注意概念的使用和表达,如中国本来没有“宗教”和“社会”等名词,这些是西方社会才有的概念,它们是通过日语转换而传入到中国的。如果我们用宗教的概念来套用彝族的类似仪式或行为会感到很生硬,而且也很不贴切,但我们所用的著作若都用本土语言书写,那么写给谁看呢?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意。

  对于今后藏彝走廊研究项目的申请和开展,我建议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地区的文化生态问题。主要有区域内居民营养的发展,食品的供应与生态的关系,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健康与疾病等问题。藏彝走廊是一个非常支离破碎的环境,不同民族是否有着不同的适应方式,如藏彝走廊之中的民族分布大体呈现了北藏南彝的局面,那么这种分布格局是否代表着某种适应方式呢?这些人群对于文化生态有哪些自己的认知体系呢?此外,在不同环境中如何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当地人民又是如何利用传统医疗机制来应对这类问题?因此,传统文化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国家政权的兴起与疾病医疗机制的变化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

  第二,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值得关注的是,藏彝走廊中地区性的少数民族如何被吸收并整合到国家体制之下的?国家政权的进入无疑会给本区带来很大的冲击,我个人以为可从如下四个角度来看这种影响:(1)可从少数民族本身观点来看,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地位,如土司或上层僧侣如何看待国家主权的冲击;(2)他们如何使用社会标志来保护自我传承,文化表征在哪些方面使用?少数民族的认同、文化、语言、历史等,哪些在使用,哪些又不在使用,为什么?(3)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传统的习俗、宗教等方面已经有越来越少的干预,如允许少数民族恢复他们的宗教、风俗习惯,那么文化的复古对现代社会是否有帮助呢?会不会对全球化有一种相反的效果,强调自我是否会内化,这样是否会导致自身在全球化中不可竞争呢?如何正确使用一些社会标签,如亲族、家支、宗教、服饰等来保存既有的传统呢?(4)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保存到底有什么样的冲击?从正面来看,的确具有对民族文化起到保护的积极意义,但从反面看,把文化当作商品是否也有利有弊?这里涉及到了文化商品化的价值判断。

  第三,发展的文化问题。发展是各方面的,各民族各地区对于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和标准。近年来,中国尤其是中国西部地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究竟指的是什么?怒江建水坝,对国家、地方各级政府、投资者以及当地民众各方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他们对此所表示的态度也各有不同。那么,谁是主要的推动者?物质上的改善就是发展的标志吗?我们更要关心本地的百姓是如何反应的,他们的主张和要求是什么?我个人主张应当提倡“发展的文化”,把发展的文化当作一个主体来研究。

  对于今后藏彝走廊地区研究工作如何进一步开展,我认为应当在会议交流上找出问题作为今后研究的对象,明确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如何从解决并回答这些问题的角度来推动研究工作?我们应当要走出学科之外,通过交流来将这些研究问题更具体化。同时,我们要通过交流来达到建立研究团队的出现,并达到一定程度的分工,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如何能做到相互配合与支援。不仅要有自己的研究人员,而且还要有多层次、不同年龄组合的团队才会对我们未来的研究发展有益。对我个人来讲,发展全面的、系统的、以区域为主的研究团队和将来对研究生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培养,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在藏彝走廊地区开展研究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我国青年对民族史诗的关注太少了”
下一条: ·通识教育:学生所习更广博 各专业优势互补
   相关链接
·[郑少雄]康定土司与“藏彝走廊”·[李阳]“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藏彝走廊
·包伟民:如何理解并编纂地方历史·[麻国庆]跨区域社会体系:以环南中国海区域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研究
·[唐海宏 蒲向明]藏彝走廊“青蛙娶妻”型故事的情节生成和文化意义·[白志红]藏彝走廊中“藏回”的民族认同及其主体性
·[舒瑜]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中间圈”·[孙亮亮 董立]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传承与变迁研究
·[齐钊 赵旭东]地方志与中国风俗的区域研究·将学科建设引向深入:“2012'中国民俗学高层论坛”在赣州召开
·“藏彝走廊”:多民族和谐共居、文化交融的缩影·[石硕]隐藏的神性:藏彝走廊中的碉楼
·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