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王晓葵]“风俗”概念的近代嬗变
  作者:王晓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18 | 点击数:33025
 

  我们知道,在清末,原本界限模糊的“天下”、“本朝”、“蛮夷”空间概念,开始转化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具有明确疆域的“万国”、“中国”的概念。而这个中国的概念,必须通过一定的可视化或者具象化的操作,才能让民众对“国家”有明确的认识,进而涵养“爱国”之心。日本学者吉泽诚一郎用“国土的一体性、国民的一体性、通时的历史的一体性”[11]来概括近代中国自我认同建构的具体内容。吉泽指出,当时的革命派的报刊大量登载中国地图或分省地图,来向读者展示中国国土的空间图像,将国家的疆域概念可视化。而建构国民的一体性,共同的历史记忆的创出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中国通史的撰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个中国通史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民众生活的部分。捐弃过去帝王将相、英雄才俊的王朝更迭的历史叙述。这个“民史”的诉求,成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的重要倾向[12]。

  梁启超对过去的史书的评价是:

  “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

  “夫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13]。

  而明确提出新史学内容中应该包含风俗史的有邓实,他在1902年撰写的《史学通论》一书中,指出过去的历史“统而言之,则一历朝之专制政治史耳。若所谓学术史、种族史、教育史、风俗史、技艺史、财业史、外交史,则遍寻乙库数十万卷充栋之著作而无一焉也。[14]

  在梁启超等人的大力提倡之下,当时很多知识份子都“同意‘历史’应该是国史,是民史,是一大群人之历史,是社会的历史,同时历史叙述应该从宫廷政治史解放出来,而以宗教史、艺术史、民俗史、学术史作为它的主体”[15]

  梁启超等人的《新史学》提倡的“民史”的诉求,是否直接触发了张亮采撰写这本风俗史著作,我们不能断言。但是,在那个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作为那个时代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的知识分子,张亮采不可能不受影响。他的风俗研究虽然以中国古典为主要材料。但书中提及甄克思的学说、引用严复翻译的《社会通诠》的内容,还引用日本人加藤宏之的观点。足见他对当时的西学亦有涉猎。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他的这部书可以说是应时应运而生。

  在内容上,《风俗史》涉及饮食、服饰、祭祀、婚姻、丧葬、方言等我们今天民俗学研究的内容。而另一方面,书中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过了我们今天所通常看作的“民俗”的范围。比如他在论及唐代风俗时,涉及朋党、清议、周代之阶级制度,周末之游说,魏晋南北朝之清谈,鲜卑语之门第流品,民之结社。魏晋南北朝之氏族,周末及汉唐之任侠刺客。以及汉之佛道、魏晋南北朝之美术等。其中有很多是描述士大夫阶层的内容。尤其是涉及“士风”的部分,张亮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加以介绍。例如,在在魏晋南北朝隋第六节名节部分,谈及当时士大夫毫无名节之心:

  谢朏历仕宋、齐、梁、如三嫁之妇人,而世俗不以为怪,名节扫地矣。

  在介绍唐代风俗时候,在概论部分提出“科举”对唐代风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举时代以有唐为开始,古唐代之风俗,可以科举代表之。天下人心所注射,不离乎科举也。唐代之科举又可以文词代表之,无所谓实学。然其卒也,至无忠义之士,效可睹也。[16]

  对明代士风,专设“凤节”一节加以议论:

  明自中叶以后,士大夫峻门户而重义气,其贤者敦厉名节,居官有所执争,即清议翕然归之。

  如上所述,《风俗史》是一部中国传统风俗观的现代展演。虽然在此之前也有如东汉应劭之《风俗通义》、晋朝周处之《风土记》、梁朝宗懔之《荆楚岁时记》等以风俗为主题的著作,但内容都限定于特定的时代和地域。而地方志中的风俗篇,也大都概而论之、语焉不详。张氏饱读经书,怀有士大夫经世济民的抱负,同时接受西方的新观念的影响。以民族国家的架构,用风俗为脉络,将中国历史贯穿一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而随之西学东渐日盛,中国的社会构造和社会风潮剧变,传统的风俗观迅速解体重构,之后的风俗概念已经呈现出不同的内涵。此后出现的风俗研究的著述自然面目大改。张氏的风俗史后无来者,遂成绝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晓路]术语的困惑
下一条: ·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 Theory)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