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马亚萍 王琳]改革开放以来撒拉族研究概述(1978—2001年)
  作者:马亚萍 王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7 | 点击数:16666
 
3.以“撒鲁尔人”为主说 持这种观点的如韩中义的《试论撒拉族族源》,该文从游戈不定的撒拉族先民、撒拉族先民的二次东迁两个方面入手,列举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和语言学方面的资料,通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论证后,认为撒拉族形成过程中“不只是撒罗尔部唯一源泉组成新的民族,而是逐渐融合了中亚各族以及周围民族。这个过程中撒鲁尔人占主导地位,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统一体。”(《甘肃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朱刚的《从民间传说谈撒拉族族源》(《青海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运用大量的民间传说资料,从民俗学角度研究论述了撒拉族的族源及其主要的民族成份,佐证了此观点。芈一之的《撒拉族的来源和迁徙探实》(《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从本民族的传说和存在的疑问、语言、体格外型、重要习俗和名称考察以及源于西突厥的乌古斯人等三方面分析研究后,也认为“撒拉族的先民是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米娜瓦尔的《再论撒拉族的族源与形成问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中外文献和民间传说资料进一步分析研究后,认为“撒拉族的先民属撒鲁尔人尕勒莽部,曾被征调加入成吉思汗的‘西域亲军’,最先来到今之循化,时间约在13世纪上半叶。到14世纪下半叶,为避中亚战乱,又有一批撒鲁尔人东迁到循化,后又陆续融入了经商者、被流放者、以及邻近的藏、回、汉等民族人口,形成了撒拉族。”该文较新颖的是提出了“撒拉族的先民属撒鲁尔人尕勒莽部”,将族源问题研究推进了一步,同时指出在该民族的繁衍发展过程中以血缘、地缘为主的“阿格乃”、“库木散”和“阿格勒”的社会组织起了重要作用。人口数量占优势以及伊斯兰教的某些积极作用是其形成的主因,她认为关于撒拉族东迁时的确切出发点、东迁的原因及路线尚待进一步的探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此外,如卫心的《撒拉族东迁》(《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哓洋的《撒拉族历史札记三则》(《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日)片冈一忠著、秦永章、李丽译的《试探清代的撒拉族》(《青海民族研究》1991年第4期)等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讨论研究了撒拉族族源及其形成问题。总之,学术界一致认为“撒拉族的先民来自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但就构成撒拉族的主要成分等一些细节问题,存在分歧,尚待进一步的探讨。
(二)撒拉族与伊斯兰教
撒拉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撒拉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是中国撒拉族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伊斯兰教在撒拉族的迁徙、形成、发展、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几次反清斗争的联系和影响等方面探讨的文章较多,如芈一之的《试谈撒拉族的历史发展与伊斯兰教的关系》,该文从撒拉人的迁徙、发展过程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政治斗争、伊斯兰教教派之争及伊斯兰教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制约作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研究论述后,认为伊斯兰教在撒拉族的历史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冶青卫的《伊斯兰教与撒拉族风俗习惯》(《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从饮食、服饰、仪表、婚丧和节日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后,认为撒拉族的风俗习惯大多源于伊斯兰教或与伊斯兰教有密切的关系。马明良的《谈谈撒拉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从族源、民族融合成分、心理素质等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后,认为伊斯兰教在撒拉族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南文渊的《伊斯兰教对回族、撒拉族穆斯林经商行为的影响》,他依据社会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具体地分析研究了伊斯兰教的价值观和经济主张及其对撒拉族商业经营行为与交换行为的影响后,认为伊斯兰教作为撒拉族的主导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该民族的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影响是深刻的,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该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此外,马明良的《伊斯兰教与撒拉族经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简论伊斯兰教对撒拉族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影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等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都作了有益的探讨。
(三)土司制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研究
土司制度作为早期撒拉族的政治制度对该民族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关于该问题研究代表性的论文,如芈一之的《青海土司制度概述》,该文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撒拉族土司制度的发展历程,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撒拉族土司制度的起源、形成、发展演变及其作用,认为撒拉族土司制度在光绪二十二年废止前,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在明代中期以前是保塞、抚番;明代末期协助镇压反明起义;清初参与维护清王朝统一,打击叛乱势力的活动;乾隆以后,多次参与镇压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反清斗争,进而研究了它与尕最制的相互关系,是一篇研究撒拉族土司制度很有分量的文章,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青海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号)。王继光的《青海撒拉族土司制度述评》,该文在分析研究大量文献资料后,对青海撒拉族土司的职衔、承袭以及与各王朝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进而对该民族的土司制度做了详细的述评,具体地反映了撒拉族土司制度研究水平和现状(《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撒拉族简史》在论述撒拉族土司制度的基础上,列出了完整的土司世袭表。此外,马云的《试谈撒拉族土司制的衰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等文章,也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层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宁利]自梳女的“婚嫁”象征
下一条: ·[邹渊]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
   相关链接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阿布都外力·克热木]撒拉族民间叙事文学的母题及口承性特点探微
·[墨磊宁]“民族识别”的分类学术与公共知识建构·[马千里]法国民俗学的史前史
·中外关系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学术研讨会邀请函·[王利平]知识人、国族想象与学科构建:以近代社会学和民族学为例
·中国撒拉族与中亚土库曼人·[杨堃 罗致平 萧家成]神话及神话学的几个理论与方法问题
·丝绸之路与多元文化:第一届文化共生人类学民族学高级研讨班召集书·[沈燕]在国际民俗学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卡舒巴 安德明:从“民俗学”到“欧洲民族学”: 研究对象与理论视角的转换·探索民俗学方法论的实践范式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民族学等四学科呈“互通”态势
·推动“学科合作” 构建“中国学派”·学者研讨和反思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学科发展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学民俗学实习基地正式挂牌成立·[王建新]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宗教研究方法论探析
·[李国太]陶云逵:绽放“云之南”·[许晓明]曲木藏尧:彝族文化的自我诠释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