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何彩华]民间祭神文化探析
——以广东省化州市马力村节日祭神为例
  作者:何彩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13 | 点击数:27403
 

  二、马力村祭神文化的背后功能与意义

  如前文所述,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仍然对神灵怀着敬畏之心,不忘祭祀先人。可见,自古以来,在面对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以及生活的不稳定性时,人们需要神灵以及祖先的庇佑。笔者认为,民间对神的信仰和崇拜带有集体自发性,体现出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和对祖先的孝道,故民间祭祀活动的存在,不仅发挥着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也充分显示出信仰在过去以及现在几乎无处不在。

  1 重塑个人或群体的某些心理状态

  年节日祭神、拜祖是对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新阐释,也是人类文化存在的一种象征。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们在面对无法解决的困难,自然而然想到超自然力的救助。神灵和先人作为超自然力的象征,人们希望通过祭拜它们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支柱。此外,有关民俗与社会的研究表明:祭祀活动是对全社会的整合。胡锐指出:“除了对政治伦理的支持作用外,特别重大的宗教祭祀活动还在当地社区以及国家的凝聚力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和互动……如灾难面前安抚众人焦虑的心灵,提升社区民众的凝聚力。”[17],可见祭神活动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为苦难、焦虑的人们找到心灵寄托之所——信仰。所谓信仰,是人意识到自身终极有限性而要超越之的精神需要,是对神的信服和尊崇。笔者认为,民间信仰具有社会教化的职能、宣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作用、维系社区秩序的作用以及有利干社会风气的改善和社会矛盾的缓解。尤为重要的是它能帮助处于天灾人祸中的人们找到解脱之径,“为信仰者提供一种驾驭自身、适应客体的特殊方式,实现自我冲突的平衡,获得心理慰藉”。[18]可见,这种心理慰藉,缓解了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危险和变动时内心的恐惧情绪,成为解除精神紧张状态的重要途径。如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城市,马力村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山村,生活的艰辛使得人们比一般城市居民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祭神活动的意义满足了他们的需要。笔者认为,心理慰藉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补偿,它满足了人类某些无法回避的心理需要,影响着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

  概而言之,民间祭神文化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神的表象看似超然物外,但这种超世俗的现象背后的力量却扎根人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笔者认为,当人们在面对现实生活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痛苦和无奈。为此,寻求心灵上(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成为他们解脱困苦的重要途径。

  2 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祭祀神灵和先人的活动,不单纯是一种仪式,其背后具有彰显宗族身份和遵行“孝为天下先”的敬老之风的功能。林素英在《古代祭礼中之政教观——以<礼记>成书前为论》 艺一书中提到:“触目之所见,均为祖先心血之结晶与经验之累积”,由此认为“愈知缅怀先人德泽,遂使单纯之思亲与孝顺亲之情,得以扩展至绵延渐远之列祖列宗,祭祀之礼即可因而传诸久远、历时不衰”[19],可见祭祀活动植根于人的情感,透过某些隆重神圣的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深刻怀念和由衷地感激、崇敬。故祭祀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维系着孝道的延续,促进宗族的发展,肯定了生命具有薪尽火传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祭以教敬、化民为善,祭祀的特性在于“敬”,注重道德的培养,是一种文化积淀,也是一种文化情结。

  众所周知,中国民俗中的祭祀风气由来已久,它们集中发映出几千年的传统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再远不说,从黄帝时代开始,先民们就非常注重“敬天祭祖”,以示不忘祖先、缅怀先人之意。原始的自然崇拜也好,现如今的祭天祭祖也好,无非就是阐释着民众内心所信仰和依靠的神秘力量,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力量,人们战胜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灾难和生活困难,从精神和内心上获得爱和幸福。

  总而言之,源于先秦时代的祭神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尊重和保护。从社会的角度看,它的无处不在也对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一点上,却也与宗教文化起着相同的作用。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与科学相对的传统祭祀习俗除了封建迷信的一面外,更重要的应是表现出华夏子孙饮水思源、孝敬先人的伦理美德。

  结 语

  在传统中国社会,“汉族人所共有的宗教传统包括年节习俗、祖先崇拜、葬礼仪式、风水和许多其他的活动”,并认为“几乎所有中国的宗教传统如儒家、道教与汉化的佛教最初都不外是由这些古代民间信仰原则中决裂出来的”[20]可见,民间信仰是对民间拜神活动的归纳和概括,以拜神为最基本特征。众所周知,敬天尊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传统,其根源出于人们的“忠孝”天性,成为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基石。祭祀活动反映出人伦道德、治国根本的需要,就连民间的婚丧喜庆日子,都需要祀神和祭祖,祈求福气,这就体现出民间祭神活动在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文化意义。笔者看来,祭神作为一种流传已久的民俗,有利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形成。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祭拜祖先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促进了“以孝治天下”的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影响着民族团结、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政治的稳定等各方面。不管是迷信也好,还是信仰也好,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视之为一种神圣的文化。神的存在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们心中对祖先怀有的感念之情,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祖祖辈辈的薪火相传,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优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以在农村地区,乡民们不管是老的、少的,还是青年、中年人,都对本家族的祖先怀有崇敬之心,尽孝道对他们而言,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而这份神圣则体现在了人们祭神的过程中。如果不从文化、精神上看待祭神活动,就不能更好的理解祭神文化流传至今的重要意义所在。

  总而言之,民俗文化可以产生凝聚力,会在人们意识中形成一种认同感。年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祭神民俗是人们心中追求的生活理想,民间精神传统、地域气质蕴藏在其中,促进了小至宗族、大至民族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加强了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塑造出具有华夏特色的民族人文形象。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民间祭神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已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继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推动传统节日在与新的发展着的时代的整合中呈现旺盛的生命活力,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必然选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孔军]家乡的春节习俗略述
下一条: ·[叶雨]过年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周全明]民间小戏研究的流变与趋向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