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范子烨]高车、高车人与高车人的歌
  作者:范子烨   摄影/图:张海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0 | 点击数:16777
 

  斛律金的一曲《敕勒歌》极有感染力,竟然使“少有人杰之表”,性格“深密高岸,终日俨然”(《北齐书·神武高欢本纪下》)的神武帝感慨泣下,足见其非同凡响。尽管斛律金演唱《敕勒歌》用的是鲜卑语,但其歌唱的发声方法却是非常特殊的。《魏书·高车传》载:

  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于国北无人之地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因采穿台下为空穴,经时不去。其小女曰,吾父处我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天使之然。将下就之。其姐大惊曰,此是畜生,无乃辱父母也。妹不从,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滋繁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嚎。

  “引声长歌”相当于今日的蒙古长调的唱法,而“又似狼嚎”作为同一逻辑层面的具有并列关系的语言表述,则其意义所指相当于今日蒙古人的浩林·潮尔(Holin-Chor,俗称呼麦,khoomei),也就是一种多声部的喉音唱法。就气源而言,这两种歌唱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唱同一首歌,如果混合使用,就会收到特殊的艺术效果。长调与呼麦的产生和发展,与草原民族对狼图腾的崇拜、模拟是分不开的。“对游牧民族而言,由于长时间和狼在大草原的共存,他们对狼颇为敬畏,由这种敬畏一转而为对勇猛、好战之勇士的激赏,称之为狼,狼形象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精神深处,以至于他们往往自视为狼。……他们以狼为祖,以狼为神,以自己是狼的子孙而自豪。”(刘振伟《狼叙事与西域诸民族》,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一辑,第247—266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人们在崇拜狼的同时,也自然开始了对狼音的模拟。关于狼音的特点,姜戎在长篇小说《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第93、265、266、284页)中有非常准确的描写和精彩的点评:

  忽然,东北边传来了狼嗥声,向黑黑的草原山谷四处漫散,余音袅袅,如箫如簧,悠长凄远。几分钟后狼嗥尾音才渐渐散去,静静的草原又远远传来一片狗叫声。

  狼之所以采用凄凉哭腔作为狼嗥的主调,是因为在千万年的自然演化中,它们渐渐发现了哭腔的悠长拖音,是能够在草原上传得最远最广最清晰的声音。

  狼鼻朝天的嗥叫姿态,也是为了使声音传得更远,传向四面八方。只有鼻尖冲天,嗥声才能均匀地扩散音波,才能使分散在草原四面八方的家族成员同时听到它的声音。狼嗥哭腔的悠长拖音,狼嗥仰鼻冲天的姿态,都是草原狼为适应草原生存和野战的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看来古代草原人早已对草原狼嗥的音调和姿态的原因做了深刻的研究。草原狼教会了草原人太多的本领。

  小狼等了一会,不见回音,就自顾自地进一步开始发挥。它低头憋气,抬头吐出一长声……“呜……欧……”,欧声悠长,带着奶声奶气的童音,像长箫、像薄簧、像小钟、像短牛角号,尾音不断,余波绵长。……它把长嘴的嘴形拢成像单簧管的圆管状,运足腹内的底气,均匀平稳地吐气拖音,拖啊拖,一直将一腔激情全部用尽为止。然后,再狠命吸一口气,继续长嗥长拖。……

  如果我们将《狼图腾》的这些狼音描写全部挪移到呼麦上,也同样是非常准确的。事实上,1929年,《蒙古的人和神》(MenandGodsinMongolia)一书的作者丹麦探险家亨宁·哈士纶(H.Haslund)在蒙古草原录下的一支原生态呼麦乐曲正是典型的狼音。由此我们推想当年斛律金歌唱《敕勒歌》的音调,绝不是欢乐的愉悦的平和的,而应当极悲凉极哀怨极悠远的,神武帝的涕泗滂沱,雨泪青衫,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草原牧歌的文化特质已经被斛律金的歌音彰显得淋漓尽致了。但就这首牧歌的内容而言,它无疑是对“天真而又快乐的人性的富有诗意的描述”,“在这里自然是高贵的,聪慧的,极其素朴的,然而非常深奥的;这里是表现在最优美形式中的最崇高的人类实质。”(席勒《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牧歌》,曹胞华译,《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这就是高车、高车人与高车人的歌。

艾博云集博物馆藏高车人墓葬彩绘棺画之高车人舞蹈特写 
本版照片均为张海波所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2010-07-06 08:00: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舒宪]《春秋》与“中国”想象
下一条: ·[司徒尚纪 许桂灵]地理环境催生岭南文化
   相关链接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
·[丁庆旦]山野歌嘹亮·[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
·[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孙信茹 王东林]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
·[戴建国]丁景唐与民歌社·民歌,唱出山山岭岭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王雅琦]畲族民歌非遗保护实践及反思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蒋聪 李恒坤]又探茉莉花
·[陈景娥]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邓伟民]清新赣腔 时尚赣调
·[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吴莲莲]桂林民歌传承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