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
  作者:高丙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1-06 | 点击数:16036
 

  二、当代中国民俗学的理论问题

  中国的民俗学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近三十年里处于被封杀状态,从1979年开始恢复以来,一直在上半个世纪积累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范例中获取生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上述理论方法和研究范例为民俗学界普遍接受,形成了民俗学职业中最大的文化再生产能力。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又一次成为学界持续多年的热点,民俗学界十多位知名学者撰写了文章,研究方法大致还是顾颉刚的路子。闻一多的研究也重新成为众多学人追随的题目,研究伏羲、女娲、龙、凤、鱼文化、节日的文章可谓层出不穷,其中有三篇博士论文(本学科迄今共完成八篇博士论文)分别研究鱼文化、节日的原型和本义、女娲。题目不同,只是以顾颉刚和闻一多等人的研究为范例的文章占据着民俗学专业刊物和文集的主要篇目,例如对于四大传说的源流、各种奇风异俗的原型和本义等的研究,不胜枚举。

  当代的各种民俗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直以上述人文学科的传统和早期人类学的遗留物研究范式为主导,结果孕育了中国民俗学界一条主要的学术思路:首先通过采风或文献检索发现某种奇风异俗,然后探讨它是哪一种原始文化的遗留物并推测它的原型和本义,或者推断它有怎样的传播路线和演化历史。这种状况持续到八十年代末,逐渐凸显出民俗学的学科危机。

  民俗学的学科危机在根本上是由于原有的哲学社会科学背景改变了。民俗学的理论范式以古典的单线进化论为前提,可是,这个前提在世界学术界早已被证明不能成立,国内学术界近些年也逐渐接受了这种结论。那么,通过研究奇风异俗而重构民族原始文化的学术信念就彻底崩溃了。于是,其它的一系列学术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其一,研究宗旨与研究对象的矛盾。民俗学的人文学科的传统以澄清研究对象的传播路线和演化历史为目标,另一个遗留物研究传统则以回溯研究对象的原型和本义为目标,都有一种历史主义取向。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充分的文献资料。可是,民俗根本上是一种生活文化,而不是书面文化,尽管中国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但是从总体上看,其中的民俗资料是概略的、零散的、杂乱的,根本不足以重构历史过程。与生活的丰富性和历史的复杂性相比,人们根据非常有限的几条资料去重构历史,现在看来是太大胆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即使是几百年才留下一条资料的民俗也只是九牛一毛,大量民俗无法进入这种宗旨所确定的视野。结果,一方面是研究宗旨造成学者对大量的民俗弃之不顾,另一方面是研究宗旨所界定的研究对象普遍缺乏充分的证明资料。历史主义取向对于研究书面文化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研究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自然很勉强,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采用,而民俗学界让它膨胀成为研究的主导力量,问题就严重了。

  其二,形式主义文化研究的问题。人(主体)按照某项文化(文化模式)活动,从而体验到某种意义(文化内涵),这就是文化生活。主体的活动使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合而为一。上述传统和范例体现了形式主义文化研究的倾向。民俗发生的时候是一个事件,事件包括主体、文化形式、文化内容。民俗学的采风把事件抽象为事象,把事象记录成文本,然后对文本的结构进行因素分析,或者追溯原型,或者排列时间和空间的传播与变迁。研究到此结束,从来不考虑回到事件本身。依靠文献的研究直接从文本开始,与事件更不沾边。民俗是一种生活现象,可是,几十年的民俗研究对我们理解中国人的生活却无所助益。我们从民俗学所知道的只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些因素的文化史知识,并且主要是一些片段的奇奇怪怪的知识。研究民俗的学科对民众的生活如此隔膜,形式主义倾向难辞其咎。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极大地动摇了民俗学的独立学科地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田兆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与民俗学学科的命运
下一条: ·[周星]“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及其它[1]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王京]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李琳 李小青]中国民俗学会40周年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的兴盛·[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邓苗]民俗人与当代中国民俗学的人性书写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7-8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5-6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