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潘年英 徐杰舜]笔记人类学:我的情有独钟
  作者:潘年英 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31 | 点击数:11424
 

  徐:听你这样一讲解,的确使人茅塞顿开,也使我明白了你的这些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我想进一步问你一个问题:你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哪些单位和部门的支持?社会认可你的研究成果吗?

  潘:说到这个问题,我感到很惭愧。二十多年来,我所有的人类学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我所有的课题研究都是自费的,我也曾向有关部门申报过课题,但从来没有被批准过,这就是说,我的研究没有得到任何单位和部门的支持,我没有使用过一分钱国家科研经费。当然我也曾经参加过一些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但那是集体课题,另当别论,就我个人独立完成的课题来说,应该全部是自费的。至于社会效应嘛,我想应该是认可的,至少我的著作都是出版社应市场需求而出版的,没有任何补贴,市场的存在,那应该是检验你的成果是否被社会认可是否有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尺吧,我想。当然了,我的成果从未获奖,就像2000年的那次评奖一样,我不仅没有入围,而且每次的结果都是自取其辱。

  徐:你现在在沿海工作,又怎样去做西南文化研究呢?方便吗?

  潘:那当然是很不方便啦,但也并不是很糟糕。我过去在贵州社科院,虽然有很多时间搞社会调查,但钱太少,工资收入不能养家糊口,我调来福建之前月工资是370元,那已经是1997年的水平了,拿的是副研究员的工资了,在此之前工资更低,到福建翻了两倍,月收入1200元,虽然在福建这边还是穷人,但总算可以养家糊口了。鲁迅说人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求发展,我调到福建主要是解决一个生存问题,发展还没有考虑到,不过,我现在的经济情况是大为好转了,除了养家糊口,我每月还能余两三百元买书买胶卷,然后每年都能利用寒暑假回西南搞田野考察,这在贵州是做不到的。

  徐:你感到孤独吗?

  潘:不,我内心里有一个广阔而热烈的世界。

  徐:你最近在研究什么课题?下一步有何打算?

  潘:最近我在写一本书,叫《土著者说》,正在写,估计年底才能写完。下一步嘛,我计划继续出版我的田野笔记,总名“田野文丛”,打算出十本。

  徐:有希望出版吗?

  潘:正在与某出版社洽谈,我相信出版是没问题的。冯小刚说过一句话,说在我们这个年代,人才被埋没的概率已经很小。我对他这句话的理解是: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各人有各人的造化,结果是,各人都能找到各自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形式和方法。因此在这个年代,我们惟一担心的只是自己的懒惰与无能。

  徐:读你的文章和与你谈话都是很愉快的,你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学者,都有着太鲜明的个性,不过,在当今这个社会,个性太强了,恐怕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最终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我不知道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的你能否对此有所认识和警醒?

  潘:中国古人有句话,叫无欲则刚,人之所以受制于人,在于人有求于人,人若无欲,则无所求,无所求了,也就自由了。对我来说,我一生所欲追求的最大的学术目标,不是成功,而是自由,若不自由,我毋宁死。

  徐:你会将你的人类学研究进行到底吗?

  潘: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告诉你,不一定。学者是靠学科生存的,我则靠兴趣生存,这是我和学者的最大区别之一,也是我的自由之所在。人类学于我不是一种职业,而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方法。我最终的梦想是什么?是文学,还是摄影?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会停止写作。古人说,文以载道。我要通过写作来载我的道。我的道是什么?是自由、平等和爱。这不是一句很古老的口号吗?是,但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得到和实现,对于21世纪的人们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更加任重道远。

  徐:您的笔记人类学实际上是人类学本土化独树一帜的一种表达形式,我十分赞赏,希望您在自由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25卷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徐杰舜的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中国对世界人类学发展将起重大作用
下一条: ·[叶舒宪 徐杰舜]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