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宪昭]试析中国古代种子神话中的稻作文化现象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4 | 点击数:15540
 
从我国的稻作文化角度来论,稻作经济的资料要比神话翔实具体得多。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篇叫《七月》的叙事诗,就已有“十月获稻”的记载;《齐民要术•水稻第十一》所述是三月(或四月)种稻,即“霜降获之”;《陶渊明集》(卷3)有陶潜题为《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诗,这也许是“早稻”一词可见的最早文献,但这并非真正的早稻,只是较为早熟的晚稻;所谓“早”,是相对于“十月获稻”而言。真正的早稻是从晚稻分化出来的,在我国出现也很早,据《国语•吴语》载,春秋末年,吴国“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这“赤米”就是耐旱的早稻。【15】(P21)《广志》也登录了不少早稻品种,主要是岭南和巴蜀地区。但《诗经》、《齐民要术》所载的十月或九月获稻,应该是反映了当时稻作的一般情形。这些技术性的稻作技术在神话中是很少看到的。
尽管如此,研究稻种起源神话并非毫无科学意义。例如以前由于学术界在亚洲栽培稻起源问题上多持印度说。【16】在探讨我国以及东南亚稻作农业起源时,不少学者往往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与印度文化之间的联系交流中。那么,我们从许多民族神话有关种子母题的实例中不难发现,稻种的出现大多都是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从近几十年来相关考古发现中,许多学者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范围相当广阔,品质资源相当丰富,栽培稻考古遗址相当密集,野生稻酶谱变化有序可循,由此可以确认中国是重要的稻作文化发源地。同时,也应看到,“虽然稻作起源于中国的观点已为学界所一致公认,但关于具体的起源中心地带却仍存在诸多争议。”【17】(P71~76)实质上稻作的传播反映的使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诸如对东南亚稻作与中国百越稻作之间渊源关系的证据绝非仅此,而是内容相当广阔,流传深远,迄今为止在东南亚诸多民族的农业礼仪文化中,仍不乏中国古稻作文化的因素;再如与稻作农业文化相伴生的器物文化、饮食习俗等等,也可以从不同角度佐证这一点。从稻种神话的主体看,稻种在整个神话故事中处于核心位置,处处表现出人们对稻种的关注和重视。毋庸否认,在我国该类神话的母题链中,稻种起到关键的链接作用,并且与寻找别的物种相区别,具有明显的创作倾向和审美特色。因此,稻谷起源母题,是稻作文化在神话中的客观反映,本质上是人类进入农耕经济之后的产物。至此,基本上可以断定稻种神话首先产生于我国南方的稻作民族,并凸现了我国南方水稻栽培过程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史军超.哈尼族文化英雄论[J].民族文学研究,1998,(3).
[3]刘辉豪,阿罗.哈尼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4]孙军.哈尼族传统节日中的傩文化事像——哈尼文化之“灵”初探[J].戏剧艺术,1996,(3)
[5]林蔚文.百越民族与东南亚民族文化探微[A].彭适凡.百越民族研究[C].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6]郑德宏.盘王大歌[M].长沙:岳麓书社,1987.
[7] 老鼠结婚的日子[A].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缙云县卷[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78.
[8]范祖述.杭俗遗风[A].姜彬.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9]马学良,梁庭望,李云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7. 
[10]朱小和.哈尼阿培聪坡坡:第二章[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11]刘辉豪,阿罗.哈尼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2]燕 宝.苗族民间故事选[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13]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民委:民间故事选[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14]曹柯平.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存再研究及中国稻作农业起源新认识[J].东南文化,1998(3)
[15]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稻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16]游修龄.中国稻作的起源分化与传播[A].稻作史论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17]严文明.我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J].考古,1997,(9).
 
                         原载《理论学刊》2005年第11期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www.iel.org.cn)”。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朱霞]私盐、国家垄断与民间权力
下一条: ·[李剑国]干宝考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