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麻健敏]试析清代福州满族萨满信仰与本土巫文化的结合
  作者:麻健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6 | 点击数:20015
 
    四、珠妈庙——萨满教与福州本土巫文化的结合
   在接受汉族诸神的同时,满族社会中依然存留着本民族传统的信仰文化。金代以后,女真人传统的萨满教信仰在满族中仍保存着,比如努尔哈赤建“堂子”,立杆祭天,凡用兵及大事必祭,就是崇信萨满教的表现形式。寻常满族人则在屋内供“祖宗”(神)榜,院中竖“索罗竿”,祭祀时请萨满跳舞,崇奉天、地、山川、动物等。福州旗人在遇到瘟疫之灾时,为何要重修汉族的庙宇并祈神其中呢?首先,有必要了解珠妈信仰的由来。
    1、珠妈——福州的“痘神”
    “珠妈”是中国古代民间信奉的掌管天花(出痘)之神。因天花传染,来势迅猛,古人惧之如神,故神化之。各地所奉痘神各异,山东祀张纯、湖北尊崇柳夫人、福建信奉刘娘娘,民间传说救灾有奉余化龙及其五子为痘神者,等等不一。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山东宁海县有张姓名纯,帅乃字也......诞于则天癸卯八月癸卯日酉时......精鉴史,由科第官至刺史,深谙人间事,耳听政,口辩冤,笔佥禁,立断而民不冤焉。且仁直刚义。时上钟意于年少俊士,诏贡以千计,选应连花不给之役。帅耻之,以时多痘疫无中选者报。国人赖以安焉,作生祠祀之。玉帝以为不曲不阿,忠之属也,且才辩于给,健之属也,直以飞捷报应之职帅之,以共天门寄心膂,又褒以尽忠,锡以瘟锤,加以二郎金盔,以兼理麻痘役,专以保童。”清姚福均《铸鼎余闻》卷三:“湖北《黄冈县志》云:‘明代柳夫人......今舟商祭之,曰水神。乡人以为痘神,皆祀之。’又施鸿保《闽杂记》卷四云:福州登瀛桥旁珠妈庙,道光甲申初建......珠妈设神为刘姓,亦称娘娘。娘娘盖痘神也。”清黄斐默《集说诠真》:“《封神演义》载:痘神系余化龙暨其五子达、兆、光、先、德也。”
    由此看来,珠妈神应是汉族的民间神灵,且有多种化身,福州的痘神是刘珠妈。满族自有的萨满信仰在当时还处于原始宗教时期,只有对自然物的崇拜,不具备出现人格化神灵的可能。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专门求教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的满族研究专家,得知满族没有珠妈神信仰;再求教满语专家,满语中亦无“珠妈”这个词的发音。如此,可以排除珠妈神是满族从北方带到福州的可能性。
    2、福州的珠妈信仰与临水夫人信仰群的关系
    在满族来到福州之前,福州城区就有珠妈信仰,而珠妈则与闽江流域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群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信众眼中,临水夫人是闽江流域的护法神,她的手下有三十六宫婆巡护各地,铲妖除魔,维护正义。临水夫人崇拜始于唐宋时期,元明清更有发展。明清两代,临水夫人信仰形成完整体系,她手下的三十六宫婆大多在此时被纳入该信仰圈之中。这些女神庙在民间俗称奶娘庙。清代郭柏苍记载,福州城中即有不少女神庙:“北门外梅柳境祀汉闽越王,境内附祀奶娘,称北山梅柳娘;井楼门外汤边所祀奶娘称南山汤边奶;竹林境所附祀奶娘称欧奶;城隍后殿所祀奶娘称金氏夫人;德政桥下所祀珠妈称刘氏夫人;丽文铺所祀疹妈称潘氏夫人;元帅庙河乾所祀虎婆奶称江夫人,又称虎婆坑,其香火西河石山境分入。盖江氏夫人乃城外虎坑人,俗人遂于座下塑一虎,祀夫人者亦以牲礼饲虎。俗云:‘虎婆奶手上无囝给人抱’。猪母岭祀蓝田奶,隆普营乌山麓祀五代罗源徐公里女子月华、雪英。”
    德政桥下所祀珠妈称刘氏夫人,供奉在旗人所祀的珠妈庙内,这里是旗营的范围。珠妈与临水夫人信仰体系的密切联系,可从《闽都别记》的记载中得到答案。临水夫人有子二人,一为谊子(干儿子)金舍人痘哥白感生,另一个是“古田临水宫龙源庙之灵通三舍人刘聪”,刘聪即为临水夫人的儿子,又名银舍人。这对金银舍人在民间有许多崇拜者,其中金舍人痘哥的地位更重要。白感生原为一顽童,聪明过人,过目成诵。他聚顽童闹事,竖起“天星感生一统大皇帝”的旗号,被孩童父母骂散,白感生竟以临阵脱逃罪杀死三个孩子。族人逐走感生,他流落荒野,抢鸡吃被梗死。死后,被临水夫人收为谊子,协助痘奶刘夫人看管痘田。痘奶“年年十二月十三日上天领痘,三十夜除夕至兜率山洒种,其种萌芽生发之时不被践踏,则是年出痘必顺症,倘有践踏翻起,则是年必险症。”痘哥的职责,就是看守痘田。
    在信众眼中,来年痘症是否平顺过关,取决于痘田的平安与否。儿童体质较弱,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而疾病中尤以麻疹和天花对儿童威胁最大。临水夫人手下的三十六宫婆中,有专门司职防御麻疹的“疹奶”,还有专门防御天花的“痘奶”与“痘哥”,痘奶与痘哥掌管种痘,若种痘不利,还有“虎婆奶”帮忙。刘珠妈应该就是司职防御天花的“痘奶”。
    珠妈庙所祀的刘珠妈,王祖麟先生著的《福州民间信仰大观》记录下福州几个关于她的传说。其一,据说珠妈很美,所以她的神像前常供奉着鲜花,有一个花花公子陈衙内,一日到庙内闲逛,见珠妈的塑像顾盼生姿,心生歹念,嬉皮笑脸地去摸弄神腿,神怒,迎面给了他一口唾沫,回去后脸上生满恶痘,不知涂了多少药膏也不见好,后意识到是神的惩罚,到庙中请罪,还是成了大麻子。其二,明代倭寇窜到福清、罗源一带烧杀抢掠,珠妈在夜里叫阴兵将五斗毒辣痘撒向倭船,寇无不染上痘症。其三,清咸丰年间,皇帝要在福州选10个民女入宫,珠妈想办法骗皇帝说榕城正流行痘症,万一将此恶疾带入京城后果不堪设想,皇帝害怕了,只好作罢。王祖麟先生直称珠妈是“满族奶娘”。
    3、福州满族与珠妈女神的结合
    临水夫人手下的宫婆怎么成了满族奶娘?“碑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国初,因乾隆己卯……闻府铁岭刘公祷于神,得安,任董事重修。”这位刘公是辽宁铁岭人,应为汉族,估计是清乾隆时期福州的一位地方官员或者是一位汉军八旗的将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遇到病或灾,祭拜了珠妈庙后“逢凶化吉”,于是亲自任董事重修了该庙。到了嘉庆己卯年,“痘疹”在旗营辖地内肆虐,旗营派镶红旗协领吉隆阿处理此事。在当时的防疫能力下对付天花这个凶猛的传染病,是无能为力的,于是只好求助于神灵,他想起了痘神珠妈。旗营长辈“刘公”的经历,让吉隆阿决心在神灵身上碰碰运气。于是,他邀集十余名旗营将领集资重修珠妈庙,不但翻修一新,还将庙宇的地盘“展拓周围各十数丈,廓然而大之。”
    这次修庙行为对福州满八旗来说,是他们信仰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或称为变迁——修建庙宇进行偶像崇拜。造成这种转折的推动力来自于三个因素:第一,珠妈庙在旗营之内,耳闻目染,得悉其详,没有陌生感。第二,早有旗人,尽管可能是汉军旗人,已出资修茸珠妈庙,为满族先踏进了一只脚。所以吉隆阿集资再次修建后,立碑称其为“祖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即满族的萨满信仰与福州本土的巫文化有着相近的思想理念,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本土生活之后,信仰观念上的一点点差距,很容易被消弭。
    旗人的两次修庙,尤其是嘉庆己卯年吉隆阿组织的那一次之后,旗人将珠妈庙视作自己的庙宇,开始在此中烧香拜神。道光四年,旗人又对珠妈庙进行了一次修缮。除了拜神之外,这里还成为旗人聚会的场所,婚丧喜庆常在这里举办。珠妈庙与位于福州道山路乌山北入口处对面的八旗会馆(原为明代宦官花园“中使园”遗址,清初改建为八旗旅闽官员住宿所),并列成为清代福州旗人的两大会所。
    限于资料,我们暂时不能确认珠妈庙是否被满族改造为萨满教的庙宇(萨满教也没有建庙、塑神的习惯,当然在条件允许下是可以建的),也不了解满族祭拜珠妈的形式和内容,但是由于满族完全的介入,原庙的外形和内容应该是发生了变化的。据福州曾到过珠妈庙的满族人记忆,庙中的珠妈是以画像的形式绘于墙上的,而福州大多数的民间信仰庙宇则是塑神像来祭拜。联系到满族家庭中对祖先的崇拜方式,这种简化的神灵形象较为符合萨满信仰的特征。此外,在庙门外竖一旗杆,也是萨满教的特色之一,这与众不同的旗杆或许就是满族传统信仰中的“索罗竿”吧?笔者尚无见到福州的满八旗信奉其它神灵的记载,假如珠妈是他们唯一崇拜的神,以当时满族的宗教理念,应该会将他们习惯的拜神方式加入到珠妈信仰之中,何况,珠妈庙还被尊为福州满族人的祖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孟慧英]满族民间文学的萨满教传承
下一条: ·[刘锡诚]富育光《萨满艺术论》序
   相关链接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赖婷]神圣与凡俗:福州猴神信仰的多元面向
·[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
·[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陈华泽]满族春祭的新形态 ——以沈阳市静安村祭神祭天典礼为例·讣闻 | 富育光同志逝世
·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杨玉莹]满族蛤蟆儿子型故事研究·[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
·[庞晓梅]格列宾希科夫和他的满语、民族志与萨满教研究·[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
·《满族民俗文化》丛书亮相 输出阿拉伯语版权·[韩雷 王铁军]精刀漫剪绘关东:乌拉满族赫舍里氏剪刻纸艺术
·[高荷红]“嘴茬子”与“笔头子”:基于满族“民间故事家”傅英仁的建档研究·[吴凤玲]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