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王平凡:多少风雨事旧时月色中
——五十年代初期处于风雨漩涡之中的俞平伯
  作者:口述者/王平凡;整理者/王素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4 | 点击数:17174
 

  这场来势汹涌的批判运动,无疑给俞平伯先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及内心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说俞先生“三十年绝口不谈《红楼梦》”,这恐怕不是事实。据我所知,轰轰烈烈的运动到了当时俞老先生所在的文学研究所,相对来说还是锐减了许多。这与郑振铎、何其芳等有关领导的关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56年3月,刘少奇在家里召见周扬等人,指示“对作家要注意宗派主义、关门主义,运动当中反了就赶紧团结。”两个月后,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公开为俞平伯赔礼道歉,还指责批评俞平伯的一些文章,“缺乏充分的说服力量,语调也过分激烈了一些。”随后,俞平伯相继发表了考证一类文章若干篇。1958年初,俞平伯校订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大量出版。篇首是俞平伯写的序言,何其芳为之修改润色。要知道,这要负载着多大的重压?

  1961年《文艺报》登了俞平伯的文章《古为今用》,据说当时《文艺报》负责人兴高采烈地说:“俞平伯这个名字在《文艺报》上出现,就是一个胜利。”1963年,在何其芳的关注下,《文学评论》发表了俞平伯的《<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还值得注意的是,何其芳在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篇自称是“写议论文字以来准备最久,也写得最长的一篇”——《论<红楼梦>》的文章。

  另外,据当年中央党校文艺理论专业班副组长王继武告诉我:1962年至1964年,周扬、林默涵、何其芳等商定,在中央党校办文艺理论专业班,邀请当时文艺界许多专家学者来授课,俞平伯是其中之一。俞老授课的内容是:如何欣赏宋词的问题,如对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分析,讲到作品巧妙地用铺叙手法和叠字运用,吐露女词人的哀愁,充满了颓丧以至绝望的情绪。对其艺术特色作深入细致地分析,深受学员们欢迎。俞老当堂吟诵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沉浸之势,至今历历在目……

八十年代初文学所同事在云南合影,左起毛星、王平凡、严平、陈荒煤、何洛

  谈及文学所的往事,与文学所、外文所共同经历五十多年风风雨雨的王平凡老人感叹到: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可敬、可亲,甚至很有个性的大师、学者们一个个已离我们远去,今天真的很怀念他们……

  ■本版供图/王素蓉

  征稿

  近些年来,民间撰写回忆录的人士越来越多,写自己写亲友朴实感人,从侧面反映了共和国峥嵘起伏、变化发展的岁月痕迹。我们想征集一部分民间个人史的专题文稿,字数以五六千字为宜,期盼赐寄。投稿信箱为chenguohua@ynet.com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北青网 2009/07/24 00: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少华]口述的历史与历史的口述
下一条: ·[英古阿格]一个纳西族老村长的口述实录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王加华]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
·[王加华]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
·[孔军]个人叙事、集体叙事与知识生产·[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
·非遗学术大家口述史项目启动·[杨建华]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运河记忆:在嘉兴船民的口述史中,寻找对民间生活的敬意·民间文化保护注重细节追问
·[中村贵]关于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中的思考·[中村贵]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