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王子今]《史记》的时间寓言
——秦史中的三个“四十六日”
  作者:王子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9 | 点击数:16685
 

  “四十六日”的文化象征意义

  “四十六日”在战国秦汉时期人们的时间观念中,或许具有某种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

  《管子·轻重己》:“以冬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冬尽而春始。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总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日。”“以冬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春至。天子东出其国九十二里而坛。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星。”“以春日至始,数四十六日,春尽而夏始。天子服黄而静处,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发号出令曰:‘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大山,毋戮大衍。灭三大而国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以夏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而黍熟。天子祀于太祖,其盛以黍。”“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总,带锡监,吹埙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以秋日至始,数四十六日,秋尽而冬始。天子服黑絻黑而静处,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发号出令曰:‘毋行大火,毋斩大山,毋塞大水,毋犯天之隆。’天子之冬禁也。”“以秋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冬至,〕天子北出九十二里而坛,服黑而絻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号曰发繇。”所谓“以冬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冬尽而春始”,石一参云:“自冬至日夜半子时起顺数,历四十有五日而冬尽,又一日而立春,故合数为四十六日。”[16](下册P727)此后“以春日至始,数四十六日,春尽而夏始”,“以夏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以秋日至始,数四十六日,秋尽而冬始”,都体现了同样的由盛而终的转换,随后即开始另一周期。

  《淮南子·天文》:“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秋分雷戒,蛰虫北乡,音比蕤宾”;“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锺首。”全年有八个“四十六日”的时段。《淮南子·天文》对每一时段的表述是“加十五日……加十五日……加十五日……”,实际上是四十五日。这样全年为三百六十日。又《淮南子·本经》:“距日冬至四十六日,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阴阳储与,呼吸浸潭,包裹风俗斟酌万殊,旁薄众宜,以相呕咐酝酿,而成育群生。”“四十六日”是显示“天道”确定的规律性季候转换的时段,是盛衰转换的过程,也是生死转换的过程。

  《灵枢经》卷一一《九宫八风》:“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计六个四十六日,两个四十五日。这一程式,可以与《管子》与《淮南子》所列季节转换秩序对照理解。《续汉书·祭祀志中》刘昭《注补》引《皇览》曰:“迎礼春、夏、秋、冬之乐,又顺天道,是故距冬至日四十六日,则天子迎春于东堂,距邦八里,堂高八尺,堂陛八等。青税八乘,旗旄尚青,田车载矛,号曰助天生。唱之以角,舞之以羽翟,此迎春之乐也。自春分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夏于南堂,距邦七里,堂高七尺。堂陛七等。赤税七乘,旗旄尚,此迎夏之乐也。自夏至数p赤,田车载戟,号曰助天养。唱之以征,舞之以鼓四十六日,则天子迎秋于西堂,距邦九里,堂高九尺,堂阶九等。白税九乘,旗旄尚白,田车载兵,号曰助天收。唱之以商,舞之以干戚,此迎秋之乐也。自秋分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冬于北堂,距邦六里,堂高六尺,堂阶六等。黑税六乘,旗旄尚黑,田车载甲铁鍪,号曰助天诛。唱之以羽,舞之以干戈,此迎冬之乐也。”这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当时人的“天道”意识中,“四十六日”有着怎样的意义。又《太平御览》卷五二八引《皇览礼》写道:“天子迎四节日,天子迎春夏秋冬之乐,又顺天道,是故距冬至日四十六日,则天子迎春于东堂,……;自春分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夏于南堂,……;夏至四十六日,则天子迎秋于西堂,……;自秋分数至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冬于北堂,……。”也反映了“四十六日”在季候转换中的意义。

  《续汉书·律历志下》刘昭《注补》引张衡《浑仪》:“设一气令十六日者,皆常率四日差少半也。令一气十五日不能半耳,故使中道三日之中差少半也。三气一节,故四十六日而差今三度也。至于差三之时,而五日同率者一,其实节之间不能四十六日也。”当时天文学家的计算,已经告诉我们以“四十六日”作为确定的时间阶段并不准确。但是当时社会对于季节时段的普遍观念,有对“四十六日”意义的认同。

  “四十六日”作为时间过程在历史记忆中的涵义,似乎长期有神秘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明人黄淳耀《陶庵全集》卷三《科举论上》写道:“昔黄庭坚在贡院四十六日,九人半取一人。今主司鉴裁之明,或不如古,而以数十人取一人,又程之于数日之中日力无余,故所弃之巻,有不及阅二三场者,有不及阅经义者,有并不及阅书义者。所弃如此,则其所取可知也。”清人蔡世远《二希堂文集》卷一《历代名儒名臣循吏传总序》说:“朱子在朝四十六日,进讲奏疏,名臣风烈,万代瞻仰,及观其浙东南康潭州诸治绩,岂两汉循吏所易及乎?”又卷五《默庐记》:“文公在朝四十六日,进讲者七,奏疏无虑数万言。”《山堂肆考》卷二五“白鹿”条也有这样的内容:“南康府五老峰下有白鹿洞。”“宋宁宗即位,召朱熹入朝为相,因忤权臣,在位四十六日而归。遂入白鹿洞著书。”《曾文正公诗文集文集》卷三《季弟事恒墓志铭》写道:“兄弟复会师,进薄金陵之雨花台。江东久虐于兵,沴疫繁兴,将士物故相属。弟病亦屡濒于危,定议假归养疾,适以援贼大至,强起,战守四十六日,贼退而疾甚不可复治矣。”

  对所谓“四十六日”这一时间符号进行全面的深刻的文化解读,也许还需要进一步的认真的工作。然而我们从现有的认识出发,将《史记》中说到的秦史中的三个“四十六日”理解为具有时间寓言意义的记录,也许是读《史记》者未可简单否定的一种思路。也许司马迁“四十六日”的记述,似暗示“究天人之际”的史学追求作为潜意识的某种影响。

  《朱子语类》卷一三四记录了朱熹这样的评论:“班固作《汉书》,不合要添改《史记》字,行文有不识当时意思处。”《汉书》不取《史记》“四十六日”之说的处理,出发点可能更在于对历史真实的追求。然而司马迁的“当时意思”,却是我们应当认真探求的。

  

  [参考文献]

  [1]杨宽.战国史(增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林剑鸣.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徐喜辰、斯维至、杨钊主编.中国通史[M]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中国通史[M]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崔瑞德、鲁惟一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杨品泉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王云度、张文立主编.秦帝国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8]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王朝的崩溃[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钱穆.秦汉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4.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12]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4]王子今.秦国上层社会礼俗的性别关系考察——以秦史中两位太后的事迹为例[J].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2(4).

  [15]王子今.秦国女权的演变[J].光明日报2002年8月20日.

  [16]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本文改定,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侯旭东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孙家洲教授的重要提示,谨此致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象牙塔 2008-10-20 02:34:0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文摘]隐喻式命名与经济性原则
下一条: ·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
   相关链接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于玉蓉]《史记》感生神话的生成谱系与意蕴变迁
·[田天]座次的写法·[张勃]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薛引生]流传二千多年的经典民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