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翁玲玲 徐杰舜]人类学释放我的灵魂
——台湾佛光大学翁玲玲博士访谈录
  作者:翁玲玲 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4 | 点击数:15833
 
徐:所以在你的人生轨迹上这一条是双轨:一边读博士拿学位,一边跟老外谈恋爱,这样就到了牛津去了。现在我就想了解你到牛津学习的经历和体验。
翁:牛津的日子啊,很辛苦,但不能说痛苦——因为是自己要做的事情,可以说是一个苦中带甜的过程。甜的是求知欲的满足以及通过考试,我的努力得到肯定。很辛苦,因为他们的要求实在不是人干的,简单的说就是这样。英国的学制跟美国和台湾不太一样,不是学分制,是师徒制。所谓的师徒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导师,导师常常也就是论文指导教授。他负责你所有学术的学习,他要监督,要规范。牛津的课程非常的丰富,一礼拜可以有几百种的课听。那里也常常有大师过境,就会举办讲座。导师就会考量学生的学术需要,跟学生讨论去上什么课,听什么讲座。除了一般的课之外,我们每个礼拜都有一个跟导师一对一的课程,这个课主要就是透过学生写的文章来讨论某一个主题,比如说政治、宗教什么的。每个礼拜换一个主题,这就是说,我每个礼拜都得就不同的主题写一篇论文。这样的论文,导师只是给一个范围与相关的书单,要自己去定一个题目,自己去发展讨论的主轴。除了这个要求外,我们还得要应付其他的课。这就可以想见,我的生活就是苦苦的读,苦苦的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娱乐,没有休闲。文章写完以后,按要求要提前一天给他,超过他定的时间就不收了。第二天上课就批论文,包括你为什么引用他的这句话而不是引用那句话,为什么你同意或不同意某个观点,都要有一番说明。这是一种批判性的训练。我的导师非常严格,抽烟斗,两个铜铃眼。他每次敲着烟斗,瞪着两个大眼批你的时候,真是很难笑得出来。以前的学生都说,他要是不满意就会把学生的报告丢地板上,说这是垃圾,让学生自己去捡。我一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去上课都只敢坐在椅子的前端,准备好一旦他把我的报告丢地上,就可以快点站起来去捡回来;当然也更用心的写文章读书。还好他没有这样对我,文章好不好先不论,至少没丢中国人的脸,也没丢女人的脸。我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很多女学生都觉得,很多男老师对女学生是有一点点的歧视的,虽然从来不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犯法了,但是有意无意地总会流露出来。所以我怎么辛苦也要争一口气,我想他也看到我的努力。
那个时候每天平均的睡眠是3~4个小时,其中又有大概两个小时是在书桌上睡的。真正能够比较放心睡觉是论文批完的晚上,因为下一次的论文是明天的事,晚上回家就可以放心睡个觉,也不敢睡太久,但是比较放心。这种日子实在太苦啦,我念完第一个学期就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放弃了。这又要感谢我先生,我跟他通电话的时候,只能一边哭,一边跟他说我要回家,受不了了,菜又难吃,人又冷漠,老师又凶。他不断的鼓励我安慰我,每天一通电话。在我病得奄奄一息,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他还请了假,飞过来看我。就这样,等病好了,信心也恢复了一些,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再试试看。结果很有趣,等开学我出现在我老师办公室的时候,他倒吓了一跳说:“你居然回来了?”后来他才告诉我,很多学生撑不过一学期,他本来以为我也会投降的,没想到我还不怕死。他也透露,我回来他其实蛮高兴的,因为我是他四个学生中,唯一的外国人,也是唯一的一个所有的论文都按时交的学生,他觉得我应该能学得成。他的话,对我来说当然是很大的鼓励,也很后悔,早知道别人都没按时交作业,我就不要每次这么赶自己,搞到生病。这是开玩笑了。
 还有一件更可怕的事。我们每个学年都有一次大考,没有范围,考什么都不知道。出题的原则是在你这个位置的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我就出什么。你要怎么准备?可是你能不准备吗?不可能。我们是六月份考,但是一月份就要做考试准备了。除了尽量念书以外,就是自己猜题,把回答问题所需要的资料都整理好。我们非英语国家的学生还有个语言的劣势,因为考试有时间的限制,到时候就算有想法,可是由于语言的障碍时间抓不好,表达抓不好。老师可不会同情你,这是自己要去面对的事。那怎么办呢?只好尽量先把整理好的资料,一块块地背下来。从开始准备考试,到去应考,时间要经过将近半年,东西又多,我总是不停的问自己:我能记得住吗?结果考试的时候居然都记得,当要用的时候也可以用得出来。那个时候高兴啊,心里的感觉真是甜滋滋的。这个考试是连考两天,每天从早上九点考到下午五点,中间可以休息一下。我还记得大家都带了巧克力进考场,就是怕到时候体力不支,连洗手间也舍不得去上。所以考完两天之后女生都花容失色,两眼无神还带两个大黑眼圈。早上进考场的时候,人人都打扮得很整齐,学校要求学生都要穿学生袍,要打上领结,还得戴学士帽,监考老师也一样要穿教授的大黑袍。可是一到下午出考场,无论男女都成了散兵游勇,领结也歪了,帽子也掉了,每个人都累得东倒西歪。这还没完,我们第二天考试到下午五点结束,考官就发一个单子,上面列了七八个题目,要求任选一个,在三天半的时间之内写一篇6000字左右的论文。所以那天晚上虽然是五点考完了,但是也不敢好好睡觉,得先选题构思,捡好资料,万一手边的资料不够,就得到图书馆去借。第二天一大早8点不到,就到了图书馆,门口都挤满了学生,等着冲进去抢书。因为如果你选的题目跟别人一样,大家需要的书是很类似的,抢不到书就完了。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把论文赶出来上交。这也还没有完,等老师们把笔试论文都看完了,大概一个星期,还得再考一个钟头的口试,有点像论文答辩。口试的时候是三个老师坐在一个屋子里,学生则一个一个进去考。口试的内容,基本上是针对你笔试与论文的内容提问。最最可怕考验人的是发榜,我们考试的结果是用榜单贴在系上,自己去看。为什么那么慎重其事?因为我们每年要淘汰50%,也就是说不管你考几分,只有考在前一半的人可以留下来。我们那年是进去了20个人,如果考了第11名以后的就再见了,不管你考多高分。所以放榜真是一件大事。我们那时候真是又想看,又不敢看,大家都磨磨蹭蹭地去看。我非常记得那个感觉,我原来不知道名单是按照姓名字母排的,而且是只贴通过的人。当我的眼睛一路往下移,随着人数的减少,心也一路往下沉,最后看到自己的名字时,那一刹那的感觉是空的,等回过神来,亦喜亦悲的感觉才翻江倒海而来。因为同学几乎都在同一时间来看榜,通过的人虽然高兴,但是得顾及落榜同学的感受,也不敢过于表露。当时站在我后面的一个男生,被淘汰了。我在前面都可以感觉到从他身上穿过来的凉意,整个人是呆若木鸡,脸是苍白的。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安慰落榜的同学,只能互相拍拍肩膀,真是非常残酷的事情,连自己躲在家里哭都不行。因为放榜以后接着下午系里就会办一个party,不管过不过的人统统要参加。这时候就是训练人的风度了,没通过的同学都会来跟我们道贺,过的人也不会太得意。
徐:这样从人格的角度来说就训练了你的健康心理。
翁:对,是胜不骄,败不馁。我后来跟我们老师说这整个过程很残酷,老师说这个就是学术的道路。他说得对,你如果要走这条路,就一定会有成功的时候,一定会有失败的时候;你的论文有被肯定的时候,也有被批判的时候。这就是训练你的时候,你能够过了这关,就可以走这条路。他说学术上的竞争是非常厉害无情的,要走这条路就要经过这样的考验。
徐:牛津你是念了多少年?
翁:我念了4年。第一年考过以后,第二年得再考一次,考过以后才算是博士候选人。除了笔试以外,第一年我们写的是小论文,第二年就要交大论文,是三四万字。得到博士候选人资格后,第三年我就开始作田野调查,第四年撰写论文。
徐:你的硕士论文已经出版了,博士论文还没有出书。你的博士论文是英文写的?
翁:对,如果要出书的话,有些地方还要做一些修改。
徐:你的学术的经历有很多启发性的东西。另外我还想再问的就是,你进入了人类学以后,对人类学有些什么看法?你对人类学的学科有什么看法?
翁:从知识的层面看,我觉得学习人类学是实现人文教育理念的基础。人类学是了解人,了解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学科。透过这个比较系统的训练和学习,我们才能够对人类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思维都有一个本质性的了解。所以我认为不只是人类学系的学生才需要学,至少“人类学概论”应该是通识教育的课程。每一个人在这方面都应该有一些了解,才能够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与关怀学会自处处人。尤其是多族群多元文化的社会,最好是从中学就开始建构,这样各族群才会因了解而产生认同,因认同而得到族群之间根本的和谐关系。
除了知识方面的重要性,人类学对一个人的人格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我自己的经验就是这样,我从人类学学科训练的过程中,身心都得到真正的释放。借用佛家的两句话来说明,看待事情的时候,比较能够“放下我执”,不只是因为人类学教会我要尊重不同的真理与价值,也因为我在能够放下我执之后,就不再受困于小是小非,而能看到更广阔壮美的天地。在对待人的时候,比较能够“去分别心”,田野调查的训练,使我真正可以平等对待不同的人,包括来自种族的差异或社会阶层的差异。这让我能够看到人类生存的多样性与可能性,也让我更能体贴别人的心意,珍惜所面对的每一个人。这几年来,虽然工作日益繁重,但是心情上生活上则越来越自在宁定。午夜梦回,每思及此,都要感谢上苍,以及一路指引我陪伴我走上人类学这条道路的师长亲友,让我的生命得到滋养,灵魂得到释放。
徐:今天我们对你的访谈对你的学习,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都非常有益处。我们今天谈话的题目发表时是不是可以用“人类学释放我的灵魂”为标题?
翁:好浪漫啊!我喜欢!
徐:感谢你接受我们的访谈!
 
2004529日晚上11点夜访翁玲玲。主访人徐杰舜,在场人员秦红增、林敏霞、杨清媚、朱志燕】
【录音整理:林敏霞、梁冬平】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
收入荣仕星 徐杰舜编:《人类学世纪真言》,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乔健 徐杰舜]漂泊中的永恒与永恒的漂泊
下一条: ·[黄淑娉 徐杰舜]走向深处:中国人类学中国研究的态势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陈捷]灵魂观念在国产恐怖游戏《纸嫁衣》中的叙事实践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陈金文]压抑与释放:论机智人物故事产生与流传的心理机制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