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刘守华]故事村与民间故事保护
  作者:刘守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7 | 点击数:14360
 
中国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就从记录成文的文本而言,到1966年“文革”之前所积累的故事资料大约就有10万篇左右。编纂《民间故事集成》采录的文本粗略估计为183万余篇。原生态的故事和故事讲述人遍地都是,如何抢救和保护便成为一个颇为繁难的课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乌丙安教授借鉴日本学界成果,于1987年发表《论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论文并指导辽宁省一些民间文艺学家采录出版《金德顺故事》等一批故事家口述故事专集,随后就有了刘德培、魏显德等许多人的故事专集陆续问世。到我于1988年发表《文化背景与故事传承》,所论及的全国知名故事家已达30余人。到《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首卷于1992年正式出版时,在《总序》中宣称,当时在普查中发现的能讲50则以上的故事讲述人共有9900多人。其中只有少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全国和省市故事家,其余的人仍以普通居民的身份生活在群众中间。
正是由于拥有一批优秀故事传承人,讲述故事的风气特别旺盛,人们才把那些村落叫做故事村。以进入首次保护名录中的七个故事村为例,那些出色的故事讲述家就是支撑它们的骨架,也是它们的标志,这些传承人和普通的道听途说转述者不同,他们不仅记忆和讲述的故事数量多,而且以其完整生动性显示出故事的艺术魅力;他们往往在传承中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个人创造,所讲的故事也往往高人一筹,点染着个人思想情趣和语言的鲜明色彩;他们积极主动地吸收和传承故事,甚至将自己的生命和故事融为一体。人们称他们为“故事篓子”、“故事迷”或民间文学的“泉眼”,是毫不过誉的。我们所讲的民间故事保护,关键就是保护这些传承人。从多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这些传承人生活在底层,而且常常承载着家庭的苦难与不幸(这是他们喜爱故事的动因之一),所以首先要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保障,使其能有较好的条件投入故事传承。但不能以此为满足,还要特别注意按照民间文化生态要求,使他们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讲故事、传承故事。现在一些地方对生活困难的故事讲述人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这自然是值得称道的,但在提供传承故事的良好条件方面却较为忽略,应做切实努力予以改进。
保护故事传承人的另一方面工作是采录他们的口述故事和进行理论研究。从金德顺、刘德培到靳正新、谭振山等,正是由于近20年中出版了他们的故事专集,并有学者纷纷撰文予以评述,才使他们的杰出艺术才能和文化价值知名于世,由此打开了人们的文化视野。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具有较充分的原创性因而值得我们引为自豪,但也存在许多不能尽如人意之处。出版社出于各种因素,对编辑出版这类文集还未给予应有重视。采录写定故事家口述故事的工作还远未达到民间文艺学科学标准的要求,目前只有辽宁、湖北、河北等少数几个省编印了这样的故事集,其规模十分有限。至于研究、评论和宣传,就显得更为乏力了。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目前进入国家名录的几位故事传承人,在中国各族民间故事海洋中不过是冰山上露出的一角。在即将展开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大规模普查中,我们应以更科学和更细致深入的工作,发现和确定更多的民间故事传承人。传承人的分布状态虽是长期自然生成的,但从有利于推进民间故事的传承保护出发,在命名民间故事传承人时,应力求使他们在地域分布上较为合理。
就中国情况而论,将我们已经付诸实施的发现评定民间故事传承人和民间故事村的工作结合起来,清理近2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对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给予科学总结,完全可以在民间故事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探索出一条中国化的新路子。
笔者在今年6月参加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科学研究院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时,看到有关方面正在拟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草案,其中第10条的下述内容我以为是完全适合民间故事项目的。它们的内容是:
 
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全面、系统地纪录,建立完整的资料档案。
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地区或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从本文对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和故事村现状的考察,笔者以为在保护办法中还应加上如下内容:
 
努力将故事讲述楔入传统节日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及旅游活动等等之中,使故事传承经常化,或单独举办故事节等,建构新的文化生态;
努力改善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生活处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建立故事传承人自己的行业协会,激励他们以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故事活动,改变过去完全依赖外部力量来推动的消极被动状态。
 
湖北大冶县的部分农民,曾于上世纪80年代自己动手记录整理家中老人口述的故事,并自己编印成小册子散发。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见到后,十分赞赏,便撰写了《民间文学民间办—— 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国》的长篇论文在海外发表。我们现在应大力倡导这种“民间文学民间办”的精神和做法。
美国于上世纪80年代,曾经由故事爱好者掀起过一阵讲故事热潮,以致故事学家宣称:“今天,美国重又迎来了讲故事的‘文艺复兴’时期”。(珍妮·约伦,1991)我想,在今天中国,更有条件创造出这样的局面,使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复兴与发展。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6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重庆故事大王魏爷爷“走”了
下一条: ·[林继富]国外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1]
   相关链接
·[高荷红]非典型的故事家·[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讲座预告】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北大,2018年4月21日周六16:00)·[刘锡诚]秦越之风 江汉之化
·[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后记·[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1]
·[林继富]国外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1]·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省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
·[袁学俊]“中国故事第一村”耿村发掘始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