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歌唱与民众:《读书》座谈
  作者:林生祥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7 | 点击数:11513
 

  刘 斐(北京大学中文系):
  林生祥的音乐本身是不是必须绑定在美浓“社运”的背景上去理解,我认为是一个需要做具体甄别的问题,在这里,歌唱与运动的组合显得多少有些偶然,但又让人很兴奋。为了把这个问题语境化,我想谈一谈当下我们从事音乐活动时所面对的资源或者素材方面的情况。如果“交工”的意义仅仅限于本乡本土,仅限于那一方好山好水,那么很有可能,有人并不拥有那样的家乡,可能他的生活一直比较沉闷,没有遇到大的社会运动,但是他也一样有自己的生活。这同时也是一个面对生活资源如何去就地取材、做出选择的问题。林先生刚才谈到受客家的传统音乐曲牌、曲调影响很深。“大大树”这个厂牌所出的作品,包括罗思容的歌唱,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把乡土音乐元素和黑人音乐文化比如爵士、布鲁斯融合得比较顺畅。就我比较有限的阅历来说,大陆还没有出现把蓝调的本土化做得这么顺畅的艺术家。我们知道,相当多的流行歌曲都是植根于方言,通过把语音、节奏、音调夸张化,或者变形,使语句演变得有旋律,成为可以重复可以流传的乐句。但是用汉语唱布鲁斯则似乎是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眼下的蓝调音乐实践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间也还有着不小的距离。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欧美、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抗议民谣、黑人布鲁斯音乐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传递过程中被忽视了。存在着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但我们视而不见的美国。一方面我们热切关注过这个时期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在接受过程中,黑人音乐、爵士音乐一直到Hip-Hop,音乐背后的社会抗争、种族斗争以及寻求自我身份指认的那个努力是被过滤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去追问他们为什么那么愤怒,而社会层面的东西已经被淡化了。这与整个八十年代以来告别第三世界、拥抱“全球化”世界的文化氛围是有关系的。这样一来,六十年代的文化政治和政治文化就变成一个很虚的东西。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社会运动也好,生活也好,总是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关于公共空间的前提。

  林生祥:
  有关社会运动,我自己只是参与其中,并不是说我对社会运动有什么贡献。在音乐上不管粗糙还是细致,好的粗糙一定是粗糙的细致,好的粗糙声音是经过精准的计算和配置产生出来的,如何把声音处理得细致,确实是一个本事。阿成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部分是永丰的故事,也有我自己曾经的经历。而像《种树》专辑里面所讲述的那些年轻人,应该都是二○○○年以后回来的,在美浓社区单位比如旗美社区大学、钟理和纪念馆、美浓爱乡协进会等处工作,他们愿意在这个地方生活,就待下来了。我想,就业机会是引导人口流动的主要力量,但或许是因为曾经有反水库运动的原因,引导出精神面的需求,或许已经有人在思考这个精神面的需求对人的重要性。其实美浓有一个传统,就是知识分子具有使命感,在“反水库”的过程中,文学家、画家、退休的老师长辈成为美浓的精神领袖,很多的事情都是他们出来协调、说明、带领。我还要讲的是,写相关社会运动的音乐,可能会催生比较激励、激昂或者情绪密度高的东西,可是真正回到生活里,密度没有那么强。我们做《种树》的时候,就是想要带出一种希望来。之前的音乐都是在控诉、愤怒,我们想挑战,到底我们的音乐能不能做出一点希望来?至于当社会运动沉寂以后,音乐怎么办?我的理解是,虽然所有政治、经济、社会运动好像都很宏大,但其实每个生活层面更阔大。音乐不是我生活的一切,音乐也不是我生命的一切,音乐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已。我觉得,我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我做音乐,最终是要去拼出我生活的样态。我们的音乐想办法对应周遭朋友的生活,我觉得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的一些朋友都非常认真地生活,然后提供了我们写音乐的素材,像《种树》的故事。种有机农作物的这些朋友,有人是大学毕业回乡来种田。 最近我写的两个东西,是比社会运动更难的题材,一个是谈到死亡,在客家生活是比较忌讳的事情,音乐很简单,可是就觉得要花很大的能量来开展对话;另一个涉及分家,我们的祖产要分割,这是很痛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生活里面碰触到的,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很重要的一些历程,做这个比做社会运动音乐还要困难,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感受。我觉得,传统音乐是很美的声音,千万不要丢掉,传统经过很长时间的洗练才变成所谓的传统,那是一个很大的世界。至于为什么我的音乐与美浓的传统连在一起?因为美浓是我生长的地方,庙会的祭典音乐或送葬队伍的乐声,我从小听到大,就是生活自身。这些音乐仅仅继承下来就很了不起,而将传统元素与其他元素对话,就是开展新的音乐杂交品种。

《读书》2008年第10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读书》在线阅读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乌丙安]“二月二”传承千年故事多
下一条: ·[白庚胜访谈]“抢救”责任重大 “保护”使命光荣
   相关链接
·[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游红霞]妈祖文化与郑成功文化的谱系交融及其对两岸民众认同的影响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刘丽丽 陈刚]纸上看花与乡野听歌·[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
·[龚德全]作为“民众道教”的端公信仰·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
·[李向振]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现代民俗学·[武振宇]民俗文化视域下山西忻州方言俗语解读
·[吴雨馨]乡土生活中的民间小戏对民众的意义·[吴霜]亦乐亦俗
·[王均霞]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