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保护*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8 | 点击数:14761
 
 
情境保护理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伊斯坦布尔公报《无形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镜子》中指出:“主要因冲突,不宽容,极端重商主义,无控的城市化或乡村的衰败等原因,无形文化遗产面临消亡或边缘化的危险。无形文化遗产的极其脆弱性要求各国政府采取坚决行动维护无形文化遗产表演和传播的环境。”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强调文化情境与文化事象的密切关系,并明确提出了情境保护的要求。
 目前在社会上对“保护”“抢救”的呼吁有一种情绪化的反对意见,不少人将“保护”与“守旧”等同起来,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阻碍当地民众融入现代化进程的。其实这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误解。按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的确切含义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就是说,保护工作有两类,一类是对失去活力的、行将衰亡的文化事象,要记录保存其资料;一类是对尚有活力的文化事象,则要使其更好地存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保护工作也有两大类:一是在现代社会仍有存活价值的文化事象,由于遭到人为破坏或某种不合理的抑制而造成其“生态环境”恶劣,从而有弱化甚至衰亡的趋势,对此应大力扶植,保护其赖以存活的土壤,使之在现代社会传承下去;二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因失去存活价值而正在衰亡的文化事象,对之要完整地记录保存,不仅保存其文化事象,而且保存其文化情境。
过去我们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不足之处是在注重搜集记录或展示文化事象的同时,对其文化情境有程度不同的忽略倾向,如谚语的搜集多记录词语形式,忽略词语的存活土壤、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生动内容,令人遗憾,各卷谚语集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谚语词条的目录,相关的说明极少。其实,如果加入情境内容,我们可以缩小工作的规模、减少集成的卷数,而把每卷的内容搞得更深入、细致和生动,也将具有更高的保存和利用价值。正如邓迪斯所建言的:“我们未来的民俗收集目标应该是更少的文本和更多的语境,伴随着详尽的口头文学批评。”[1]因此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情境保护方面应制定细致可行的操作规范。
如果将全球文化看作人类文化共同体,则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既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各具特性的子系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各子系统中发生、延续和存活的特色文化财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熔炉中形成的。对此,文化部于2005426日发布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很好的表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大环境。在这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又有着各具特色的小环境和异彩纷呈的文化事象。数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和风貌,既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的必要组成部分。重视情境因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助于灿烂的中华文化得到妥善的传承和鲜活的保存,从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风采独具的重要位置。
 
 (本文刊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黄涛的博客 2009-01-01 08:40:11

上一条: ·[刘锡诚]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问题
下一条: ·[陈华文]关于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