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流动的“民间戏剧”:康保成先生访谈录
  作者:康保成 梅东伟 李春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3 | 点击数:13900
 

康:民间的艺术思维,能否这样指称我拿不准。宋元时期话本、戏剧很流行,话本按照传统的说法是民间说话人的底本,“说话”就是一种说书。听说书的人完全可以不识字,只听不用看的;看戏的人同样可以完全不识字。因此可以说以话本小说、戏剧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在这一时期开始繁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民间文化的繁盛期。

和刚才的问题有关联,像关汉卿这些人写剧本,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是否完全可以称之为民间思维呢?从观众的角度说没问题。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他要适应观众的审美,从某种程度就要去适应民间的审美意趣;但同时他自己又是一个文人,不是文人就不能写戏。元杂剧作家是介于精英、官方和下层民众及艺人之间的一批落魄知识分子,像关汉卿“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就是说他不仅写戏,而且演戏。他和朱帘秀的私交很好,田汉的剧本说朱帘秀是他的恋人、情人,此类说法虽不太严谨,但至少可以说明二人的关系很好,这是有文字记载的。他赠给朱帘秀一套曲子,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朱帘秀很熟悉,也很佩服。所以他身上沾染有下层民众的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儒家教育的影响在他身上也很明显。因而能否用“民间的艺术思维”来称呼我拿不准,过去叫下层民众的审美情趣,这个可以。能否用“民间的”艺术思维我保留一下。但我觉得问题不大,元杂剧中确实表现出了上述提到的这种“思维”的特点。对古典戏剧来说这其实是换了一种说法,焦循的《花部乱弹》谈到花部戏和下层民众的关系与昆曲的对比,其实和上面的意思(王光东先生关于民间艺术思维的说法)是很接近的。不过我觉得“艺术思维”这样的提法还是要谨慎一点的。我没有理由去反对它,也不去和别人争论,但我用民间的审美情趣。

我们考虑一下,如果提“民间的”艺术思维,有没有“官方的”、“文人的”艺术思维呢?思维方式,过去我们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但思维方式能不能分成民间的和文人的,民间的和官方的,我拿不准。提到民间,自然就想到相对的官方,难道还有一种官方的、非民间的思维吗?你界定了这个以后就得去界定那个,是不是?我觉得对这种提法还是要谨慎。

梅:康老师,您是咱们河南老乡,河南是一个戏剧大省,尤其豫剧更是享誉世界的优秀地方剧种,但遗憾的是目前河南戏剧尤其是豫剧的研究相当薄弱,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这样一种状况?

康:地方戏的研究都薄弱,不光是豫剧。像比豫剧时间长的,京剧的前身汉剧也是一样。其他地方戏也大体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它还没有进入学术的视野,更加不是什么主流。没有进入学者的视野,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它有学术价值,学者没注意,这个可能性很大;另一方面,它本身价值不高或者比起来相对价值不高。

王季思先生说过,中国人有重古轻今的毛病。书不读唐宋以下,文不读魏晋以下,当代豫剧算什么?一开始从宋元杂剧到现代戏剧都不算是学问,五四以后戏剧小说才渐渐地进入学者视野,进入大学课堂,但也仅只是从杂剧到南戏这个传统,不知道河南大学现在这个课最后开到什么地方,我们中大到南洪北孔以后就不讲了,到昆曲以后就不再讲了,京剧是不讲的,偶尔讲一讲,也是简单一说就过去了。还有人会关心豫剧吗?作为一个学术传统来说,它的历史还比较短,还没有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对象。

另外,因为它地方嘛,地方戏,学者都有一个潜在的意识,我要当中国的第一流,豫剧研究得再好,不就是河南的地方学者吗?豫剧是大剧种,算好一点的,有的剧种仅仅在一个地区一个县流行,更少人问津!所以尽管它是河南第一大剧种,在外省也有流行,可是作为学术研究,它滞后半步。对于学者们,别的地方不说,就说河南大学的学者,谁去研究它?同没有人研究粤剧是一样的。我们中山大学搞戏曲有传统,去年在广东有一个研讨会,主题是“当代戏曲的命运”,从北京、上海请来一大批学者,中山大学近在咫尺,却收不到一份请柬,后来剧协的人都笑了,说,你们中大是搞“史”的嘛,搞那些经典戏剧,不注意我们这些地方戏嘛!当代戏剧指的不是死掉了的元杂剧,而是还在舞台上活跃着的,在广东就是粤剧,河南是豫剧,陕西是秦腔。这些东西我们都不搞,而是文化局、文化厅这个系统的人在搞。在研究方面高校和这些部门之间似乎有隔阂!隔阂是应该消除的。

学问,事事皆学问。不能说我这个学问有价值,你那个学问没价值,只要做得好都有价值。高校里面的学者有一种做国内一流学者,不搞地方戏做地方学者的意识。种种原因造成了地方戏被忽视。豫剧现在研究还有些资料,再过几百年资料也少了,研究也就很困难了。但也许几百年以后它的价值就高了。重古轻今嘛!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字了,现在都不用了,研究它是第一流的学问,王国维都研究它。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了,你这个才100年,你现在还活着呢,谁去研究啊!就是这么一种情形,这样一种心理在作怪。(本文经康保成先生审订)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亚当·库伯访谈]“文化”与“人类学”的一次对话
下一条: ·[安德明 廖明君]走向自觉的家乡民俗学
   相关链接
·[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钱生槭 康保成]古戏台修复如何贯彻“修旧如旧”原则
·[邢涵 康保成]略论“会首”在民间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变迁·[康保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形成的法律法规基础
·[康保成]生活就是民俗·[周秋良 康保成]娼妓·渔妇·观音菩萨
·[钟敬文]关于民间戏剧·[于烈]莆仙戏:古为今用的典范
·康保成 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1)》·贵州戏剧如何走向大市场?
·王杰文:《媒介景观与社会戏剧 》·康保成:中国世界非遗数急剧膨胀 喜忧参半
·[傅谨 廖明君]重视“中国经验”·黄天骥 康保成 主编:《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
·康保成 著:《中国戏剧史研究入门》·[梅联华]赣傩面具赏析
·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康保成等]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
·[康保成]《踏谣娘》考源·[康保成]如何面对窦娥的悲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