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
  作者:王铭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0 | 点击数:17109
 

所谓“藏彝走廊”。

    旧事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我们带着它去旅行。

    2003年8月,我去平武寻找白马人。从北京飞到成都,从那里转乘汽车,走高速公路去绵阳,再从绵阳出发,经李白故里江油去平武。在平武,我先参观了“深山故宫”报恩寺,知晓深山里卧虎藏龙——正是建筑报恩寺的工匠建造了北京故宫。接着,我寻找到白马人研究专家曾维益先生,与之一见如故。在他的引领下,驱车前往白马村寨,路经险峻的山路到白马十八寨,拜谒神山。次日,我们前去王朗自然保护区附近的村寨拜见做了数十年自马人“形象大使”的尼苏。

    在白马村寨,我脑子里出现的。除了白马人之外,还有与之紧密相关的“藏彝走廊”一词。

    费先生谈到“平武藏人”,为的是说明这支族群的识别存在着值得研究的问题。行文时,费先生似要表明,他自身似乎是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才提出藏彝走廊这个概念。他说:

    要解决〔白马人族属〕这个问题需要扩大研究面,把北自甘肃,南到西藏西南的察隅、珞渝这一带地区全面联系起来,分析研究靠近藏族地区这个走廊的历史、地理、语言并和已经陆续暴露出来的民族识别问题结合起来。这个走廊正是汉藏、彝藏接触的边界,在不同历 史时期出现过政治上拉锯的局面。而正是这个走廊在历史上是被称为羌、氐、戎等名称的民族活动的地区,并且出现过大小不等、久暂不同的地方政权。现在这个走廊东部已是汉族的聚居区,西部是藏族的聚居区。但是就是在这些藏族聚居区里发现了许多“藏人”所说的方言和现代西藏藏语不完全相同的现象。①

  为追踪费先生的心路,我于1999年开始关注其“魁阁时代”②,意识到他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对于开拓人类学区域研究的新视野具有重要价值。
费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有其前身:1939年人类学家陶云逵提出过相近的想法,后来方国瑜、任乃强等老一辈民族学家在长期的民族地区研究中,也形成了相近的思路。西南的地域纽带也曾引起海外研究者的重视。③藏彝走廊之说及其前身都不能算是定义清晰的学术名词。与这个民族学概念所指的地理范围重叠的,还有“六江流域”、“横断山脉”、“藏彝孔道”等自然.地理与历史地理概念;④而近期参与推动西部旅游的有关专家使用的“大香格里拉”概念,其形容的地区实与藏彝走廊一致。⑤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学及“流行地理学”对于同一地理区域赋予的不同解释与价值,值得我们从“表征”的角度给予揭示。从近年流行的“表征”之说看,费先生的藏彝走廊之说,可以说无非是对于一个地理区域的一种形容。我深深了解,借用一种“形容”,我们须慎之又慎。然而,我还是坚信,藏彝走廊一词,无论是否出自“形容”,都饶有兴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当当网图书频道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
下一条: ·萧放:《话说春节》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