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王加华]农民的时间感
——以山东省淄博市聚峰村为中心
  作者:王加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30 | 点击数:14325
 

但是,太阳、月亮与星星并非每天都会出现,比如阴天下雨的时候,又该咋办呢?用张道胜老人的话说就是“只能靠感觉了”。因为长期如此,早已形成了习惯,每天到那个时候就会自动醒来。加之制度严格,更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另外,时间标准也不一定会被严格遵守,而是有季节性差异。比如很忙的时候天都已经很黑了也许还在地里干活呢。尤其是集体化时期,每一项活计都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定,比如这片地我们必须在多长时间之内刨完,刨不完就不能回家,即使天已经很黑了。单干后,时间安排不再如此刚性。大家总是乘凉快早一点下地干活,天比较热了就回来,并没有严格的时间安排,自由度相对比较大一些。

四、讨 论

前已述及,标度时间经验是人类在与特定环境条件之协调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时间感是与这个地区的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而这里所说的环境条件,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在聚峰村,日常劳作的时间标准就与本村多山的环境有很大关联。比如,以太阳与山的相对位置来判定时间;由于居住分散及受高山的影响,即使在同一村的不同地方在时间感觉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这一点在本地的一种特殊土地计量单位——工夫上也表现得特别明显23。现在村里人大约每人有五个工夫的土地,据土改时土地分配委员会的丈量,四个工夫相当于现在的一市亩。“ 工夫”一词带有极强的时间倾向性,一个工夫,简单来说就是一天的劳动,按当地人的理解,大约十二三个小时。所谓一个工夫的土地,就是在一天内所能耕作的土地。这主要由于本地是山区,土地依山势开垦而来,都很不规则,也就很难精确丈量,于是刨一天就称为一个功夫。

任何计时系统都是文化的产物,尤其与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关,真是“无不来自于实践”24。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农业生产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表现在时间上,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时间观念产生影响。中国传统时间观,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和农业生产紧密相连,把农事的进程作为时间的一种重要尺度。“春”、“秋”、“年”等表示时间或季节的词,其本义都与植物或庄稼的生长、成熟有关,如《说文》对年的解释就是“谷熟也”。另外,作为农业生产主要时间标准的节气,本身也是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是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谷雨、小满、芒种更是直接以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来命名。在这种农民时间感的认知过程中,农业生产活动、即“实践”又起到了“再造”的作用。如布迪厄认为,时间的象征既是一种“类科学”的认知,也是一种社会活动节奏的秩序,个人行为与他的趋同,并不是因为个人受他的全面制约,而是因为在特定的环境和文化场合中,个人的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实现,有赖于为之提供认知和行动方便渠道的系统。因此,实践一方面实现了个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使结构和体系得以不断再生产,形成其“ 霸权”的中介。也就是说,实践既是策略性的个人行动,也是再造文化和社会秩序的途径。萨林斯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复制社会文化体系的不是社会化和仪式,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的实践。日常生活的实践体现了组织与支配体系的时空和社会秩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常规不仅受到内在组织原则的影响,而且还在现实世界中加强这些原则25。

选择了一种计时方法,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丁贤勇认为,受传统农业生产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特征的影响,生活在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在时间观念上具有凝固性和恒常性的特点,重复、单调、千篇一律,缺少创新,而正是这孕育了中国人浓厚的乡土观念26。传统时间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非精确性,没有精确的几点几分的概念。如在聚峰村,传统上人们只是以太阳在半山腰、月没正南、启明星在东南方等来掌握一个大体的时间尺度。之所以如此,也是与农业生产的特点相适应的。农业生产虽然也有一定的农时要求,但这种要求并不像现如今技术时代形势下的时间安排那样严格,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起床、上班、下班、工作、学习,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你必须遵守而不能出差错。整个社会就是一台庞大的机器,在时间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运转。与技术时代相反,同农业活动那种相对较长且不很精确的生产周期相适应,处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的人们自然也就不用遵循特别严格的时间安排。所以,在西方人批评中国人在日常事务上缺乏时间观念时,杨联升先生辩护说:“ 但是应该记住,在机器时代以前,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没有特殊的需要去注意一分一秒的时间。27”

标度时间经验是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结果,是对时机的把握,包含有丰富的自然情境、形势和场,渗透着特定的含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标度因为复杂的测量技术和手段的运用而转变成了测度,于是我们把测度到的东西叫做时间,这就是测度时间。简言之,测度时间就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如水漏、钟表测量而得的时间。其本质上只是一种物理运动过程,某种空间化的东西,或者是数的序列,或者是几何长度 28。与标度时间不同,测度时间不再与周围环境相联系,不再包含有特定的含义,脱离了人们直接的生活经验。正如拉尔夫金(Rifkin) 所言:“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持续的加快,我们开始越来越感觉到与地球上生命节律的脱节,我们不再能感到自己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人类的时间世界不再与潮起潮落、日出日落以及季节的变化相联系。相反,人类创造了一个由机械发明和电脉冲定时的人工的时间环境:一个量化的、快速的、有效率的、可以预见的时间平面。29”而这种转变,正是技术时代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代替的必然结果。另外,与技术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时间概念也变得日益精确,几时几分几秒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同时,伴随着技术时代的到来,传统凝固性、恒常性的时间观念也逐渐逝去,千篇一律的乡村生活开始发生改变,浓厚的乡土观念也开始被打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俊起]老刘店:一个求雨“神话”的建构
下一条: ·[张劲松]新宁县麻林瑶族乡的“跳古坛”
   相关链接
·[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傅灵犀]“身”为“老百姓”:失地老年女性的城乡叙事与群体认同
·[李旭昕]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神话资源转化·[林德山]文化转向与叙事嬗变:日照农民画的迁衍与再生产
·[马光亭]从农时趋于工时:现代农民的时间与生活·[王晓涛 朱吏]中国农民画标准化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廖榕光]古代农民“报岁”风俗遗存·习近平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
·[张勃]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 “中国农民丰收节”今秋来临
·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李明洁]你也许不知道上海西郊农民画,然而在全国各地农民画里,它却是非常特别的一种
·[郑土有]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何明 张雪松]城市空间再生产的类型与逻辑
·[雷婷]地方艺术中模仿的创造力·[柯玲]民俗视角中的农民工研究刍议
·[李向振]跨地域家庭模式: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杨卓君]华师大人类学民俗学工作坊:从西郊农民画到鬼畜视频
·“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以二十四节气与六合农民画为案例”学术研讨会在高淳举行·陈辉:《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