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武文]民俗叙事方式与民俗学话语系统
  作者:武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6 | 点击数:15619
 

这一套自然秩序的理论在中国民俗中同样与人们的信仰和禁忌密切相关,它表现于人们对自然选择的仪式化行为中,神秘的自然意识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使人们常常进入到一个想象世界,天、地、人无不涉足其间。民俗生态的深层意蕴就在于解决“天—人—地”三层面的互动与平衡。其中,天与地在中西方传统民俗文化意识中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自然实体。人只要与其进行相互沟通,达到统一和谐,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才能进入到平衡状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主张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实现人的属神本质和完美的上帝人格,以达到保持自然的秩序化。在中国文化中主张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实现天地交泰,天人合一,天、地、人的互动以及元气一统和阴阳交媾化生之道。

实现“天、地、人”三层互动与平衡的目标,其基本方式是信息反馈。从信息论而言,天、地、人互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然而在三者之间,人是主动者,他可以有目的地处理来自于天和地的信息,并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应对来自于自然界的变化与“警告”。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俗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创造的,企图平衡自然生态和释放、消解人们由自然力施加的紧张和畏惧的文化方式。为了从根本上把握天、地、人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人们创造了一套对自然生态进行符号化的办法,即通过能指的自然物和所指的意义进行信息处理。如我国的八卦:乾、巽、坎、艮、坤、震、离、兑,就是对天、风、水、山、地、雷、火、泽8种自然现象的符号化。八卦的推算正是对自然界八类物质的方位及运动变化的解读,并由此发现了宇宙中64种自然生态规律。

第六,民俗与现代化 民俗是一条流动的历史长河,既有它的过去,也有它的现在,还有它的将来,谁也无法割断它。因此,民俗既是一种传统精神,又是一种现代意识。从民俗产生之日起,它就孕育着人类的文明。可以说,民俗与文明同源同构,共生共长。把民俗与现代化割裂的观点,其本身已无法避免地进入到理论的误区。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其精神上都蕴含着全球意识与世界综合趋势。民俗的传承与变异所形成的维护传统与打破传统的张力始终是驱动民俗与现代化对接的合力。

三、时代的呼唤—建构中国民俗学学派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民俗研究已开始以崭新的学术视角关注人类的命运,聆听时代的呼唤。他们在精心设计自己的话语主体,积极倡导参与式的学科研究,弘扬人类的主体精神与人文关怀。世界各国的民俗学家不谋而合地思考着同一个命题,建构本国的民俗学理论模式,进行本土应用民俗学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创建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加速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的进程;另一方面反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极化走向。这两方面看起来十分矛盾,但实质上他们却并行不悖。中国哲学讲“相反者相成”,即矛盾中酝酿和谐,和谐中暗含着矛盾。对立统一是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它们既相矛盾,又相互补,才保持了事物的平衡与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文化多元中存在着同质的统一,而文化同质中也存在着多元的对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参与世界的意识及相对的综合趋势是存在的,但它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同质化和一体化。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会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可能用同一个民俗学学派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去解读自己的历史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结构、特征与风格。作为一种传统,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是一股顽固的势力。尽管,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但它几千年所形成的巨大的文化之根却难以动摇。它以特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影响着不同时代的人们,成为一个群体潜在的指导原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地创建中国民俗学学派,用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五千年来的人类文明。

在实施中国现代化与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创建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社会需要。从宏观而论,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人类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学科,它的学术价值在于为推动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在这一历史的转换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根据地区的、民族的、国家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点、性质及其变化等规律等进行决策,这就需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众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其中,民俗学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民俗学观照的是整个族群的繁衍生息、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等方面的“一团包罗万象”的复合物,它涉及一个族群从原始状态走向未来的全部过程及其规律性探讨。实施中国现代化,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众多的学科共同合作研究,而民俗学作为研究广大民众最全面的的学科,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因此,创建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实现中国现代化这一目标的社会使命。

创建中国民俗学学派作为民俗学话语主体,至关重要的是建构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研究工程,一方面扬弃用西方民俗学理论架构解读中国民俗文化;另一方面扬弃用纯政治视角解读中国民俗文化。否则,无论哪一方面都会造成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裂解。文化霸权迫使我们不得不慎重审视和提升中国民俗学地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必须尽快地设计出中国民俗学的崭新话语,用自己的系统丰富、发展中国民俗学的主页。中国民俗学传统事实上是深深打上了西方的社会学烙印,再加上用中国政治经济学观念解读中华几千年的民俗文化,这样难免带上了几分贻笑大方的意味。因此,我们既不能以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拆解中国民俗传统,也不能以中国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组合民俗传统。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阿兰·邓迪斯]伪民俗的制造
下一条: ·[钟宗宪]论民间文学的学科认知与研究方向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