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刁统菊/李然]庙会、传说与历史
——对费县龙王堂庙会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刁统菊/李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6 | 点击数:24500
 

祭拜神灵的男女老少都有,以中老年人居多,女性居多。他们中有些是来许愿、还愿的,王家后峪的一对父子,就是来还愿的。前几年儿子得病,父亲来求过龙王老爷,现在儿子的病已经好了。烧罢香纸,父子两人在神位前虔诚地磕了三个头。不过更多人是求家人平安。

在殿下烧过香纸后,人们自然要到新建的龙王殿看一看。由于开发商的原因,神像开光仪式推迟到七月初一,未开光的神像不能接受人们的祭拜,因此正殿大门紧闭,许多人只能遗憾地扒着门缝窥视新塑的神像,也有人在正殿前的香炉前焚香叩拜。大多数人只有香纸,没有供品;少数老年人带着供品,在殿前铺上红布摆供。

众多的香客中,来自汤家屯的十几名女性组成的队伍格外惹人注目。这支队伍里年纪最大的是74岁的王大娘,她每年都来,是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年纪最小的16岁的黄姮现在费县实验中学上高一,今年第一次来,与她同行的还有村里三个年龄相仿的小姐妹。队伍中五、六个中年女性最为活跃,黄姮的妈妈也在内。其中三个中年女人穿着一样的衬衫,古桐色底子上带着黑点,个头也差不多,都是短发,说说笑笑地来到神位前,各人将带来的黄表纸投入香火堆,跪下来麻利的磕了三个头,起身追上前面的同伴。前面的几个女人已经在神位前烧过纸并磕过一个头了,不过听说她们磕了三个,赶忙又折回来,补上两个,才嘻嘻哈哈相互拥扶着上了大殿西侧的台阶。几分钟后,汤家屯的老太太们也来到神位前,比起中年妇女,她们要认真的多,烧纸、磕头时举手投足中规中距,神色安祥、表情庄严。四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在她们身后观看。龙王殿前,汤家屯的女人集中起来。几个老太太没有象其他人那样挤在殿门那里看塑像,而是径直来到香炉的西侧,从各自的皮包、篮子里拿出几块红布,铺在地上,将带来的馒头、饼干、酒和酒杯摆在一起,按长幼次序分别将酒杯倒满酒,然后端起酒杯,将酒洒在地上,嘴里一边还念念有词(有的请龙王老爷保佑一家平安,有的求龙王保佑孩子能考上大学),每人敬一杯(小姑娘不敬)。结束后,各人将自己的东西收进包里,一起来到香炉前,列队跪下,老年人在前,中年的和年轻的在后,磕三个头。队伍又分散开了,中年人带着小姑娘逛庙会去了,老人们走下台阶,向辉泉走去。辉泉又被当地人称为龙眼泉,相隔不足一米有两处泉眼,正象一对眼睛,是费县为数不多的常年出水的泉子,也是朱龙河的源头。明清时期辉泉旁有石碑,其上有石砌的小屋,文革时被毁,1982年楼斗湾村重新整修,砌了现在的小石屋。王大娘笑着说:“(我们)这是到龙眼泉去洗脸。老话都说(用龙龙眼泉的水)‘洗洗眼,不花眼,洗洗脸,长的俊’,那是神水,能保佑人不生病,好容易来一趟,得去洗洗。”辉泉边,老人们纷纷走下井台,在外边的井边就着井水洗脸、洗眼,有几个特别认真,很使劲的揉了揉眼。又有人从内井用矿泉水瓶子接了水,拿出来,大家轮流喝三口。王大娘自嘲地对调查者说:“闺女,你看俺们这些老妈妈子疯吧!”

庙会上,还有些人是不烧香的,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庙会上的商贩,原因有二,一是这些商贩大部分是一个人经营,无暇分身烧香;二是不少远道而来的商贩是最近刚知道龙王堂有庙会,今年是第一次来,对龙王没什么了解。第二类是单纯来游玩的年轻人,他们仅仅把这里当作一个娱乐场所,买东西、看歌舞表演、爬山看景、谈恋爱是主要目的。第三类人数众多,这些村民所在的村庄都有送驾的队伍,在村里已经交上了敬龙王的香火钱,来到庙会上就不用再烧香烧纸了。

官连庄的李大爷就属于第三类。李大爷今年71岁,18岁当兵,后转业到了首钢,老伴一直在家种地,养育一儿一女。李大爷60岁时退休回家,女儿现今也在首钢工作。儿子自己要在家跑运输,娶了个当地媳妇。官连庄距离龙王堂有十几里路,李大爷骑自行车来,9点时公路上人太多挤不过来,车子放在南阳庄集,走了一里多路。儿媳和孙子今天也来了,坐着村里人的汽车来。李大爷小的时候跟家里的老人来过,退休回家后这十几年每年都来。他说:“俺在村子里都支了钱了。每家都出,最多有五块的,也有四块的,三块的,两块的,少的有一块的,五毛的,两毛的。看家庭条件,你觉得自己还不错就多拿点,不行就少拿点,这个不嫌少,嫌少就不好了。年年都掌钱,庄里有专管这事的香头。把钱拿去,买纸、买香,买炮仗,张着大旗,敲着锣鼓,组织人到这里来烧,官连庄有一个鼓,四五对镲。每年都是那一帮人,连上那挎篮子的,大约有20多口子人。我一直在外头,从来没参加过(送香火)。来了也不烧纸,只是看看、溜达溜达,听听唱戏的,看看玩把戏,买点这个那个、衣裳什么的,再在这里吃点喝点。”李大爷刚喝了碗羊肉汤,买了瓶啤酒,还买了两个瓜。一会儿要去听戏。“龙王堂庙会上年年都有唱戏的,头几年都是从王家后峪请的戏班子,请戏班的钱是周围村庄凑的。听说今年从从临沂请来的戏班子。以前初五下午就唱,六月六唱一天,初七上午也有,唱三天。”李大爷爱听老戏,初七如果还有老戏他还会来。据李大爷说,官连庄那些无法前来的人家,由打家什的替他们送香;而来的人一般也不再烧纸。除非自己家里有什么事。以前村里有的老太婆有病,在这里说说,病就好了,以后每年都得亲自来烧纸,谢龙王。官连庄也有人初一、十五经常来烧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施爱东]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
下一条: ·[王铭铭]现代的自省——田野工作与理论对话
   相关链接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吴南]乡村振兴背景下阐释庙会信仰实践的社会功能·[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石林兰]庙会文化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赵旭东]庙会民俗的认知范式研究·[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李琳 杨眉佳 邵齐齐]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信仰调查与研究·[黄景春]增福财神的信仰历史与当下现状
·[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施立学]中国庙会与庙会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