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柯杨]简论古代文化遗址的开发及相关问题
——以伏羲女娲文化遗址的开发为例
  作者:柯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7 | 点击数:14363
 
四、当前全国各地伏羲女娲文化遗址开发热的意义——一个应运而生的文化复兴现象。
《读书》杂志2007年第6期的封二,刊登了黄永厚先生的一幅画,画中是伏羲女娲交尾图,形象十分难看,画中说明文字是:“扫黄打黑轮不到二位头上了”。所配的陈四益先生的讽刺性短文《磕头》,对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公祭活动进行了批评。两位先生都是我所尊敬的文化人,他们的作品绝大多数也是我所喜欢的。然而,这次的“合作成果”却是失败的,尤其是陈先生把公祭活动只片面概括为“磕头”,并得出了它可能“把中国闹成国将不国”的结论,更是我所难以苟同的。两位先生的失误,主要在于把传统文化的复兴(包括民间祭祀活动中的相关仪式),同国家的现代化和科技的进步对立了起来,未能从深层理解振兴传统文化对恢复国民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性,也未弄清各类仪式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调适与凝聚作用。两位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挖苦与歧视,与何祚庥院士反对中医(他说“传统文化中90%是糟粕!”“陈晓旭就是被中医害死的”)的言论,以及有些地方政府在春节期间禁放鞭炮的立法文告中的条文,可说是异曲同工,其核心都是反传统。
我认为,必须正确看待全国各地对伏羲女娲以及其他有功于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的崇拜、祭祀与文化遗址的开发这一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首先,它是中华民族对远古祖先的怀念与祭祀的共性表现,是“祭祖”而不是“敬神”。总的来看大都是民族感情的寄托与表现,我们大家都应以历史文化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这一问题。“五四”运动在我国倡导民主与科学对我国的进步是有巨大贡献的,但“打倒孔家店”等口号的提出则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对其教训始终未能加以科学地总结,直到“文革”期间的“破四旧”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便使破坏传统文化的行动达到了极端,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不知道从何处来的民族,就不会明白往哪里去的道理;一个不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的民族,就会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和旅游事业的拓展,各地都把有关古代神话传说的遗址、景观作为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项目来开发,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正常现象。它的深层,蕴含着强化乡土观念和创造地域意识的动机,这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但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是这样,还有黄帝、炎帝、梁山泊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白娘子、孟姜女等神话与传说,各地也都在开掘文化遗产原创意义的同时,赋予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成为增强当地群体文化认同感的措施。这比已往忽视、贬低甚至大肆破坏传统文化,拔除、毁弃“回家路标”的极左意识形态是一种新的觉悟,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应予以充分肯定。
第三,随着民间传统文化的复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愈来愈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外部力量(如地方政府、企业和有关社会团体等)也加强了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包装、再造与创新。这种情况,使我们这些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者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新形势下的演变和我们所固守的民俗学观念的陈旧。我们应当重视国际上曾经流行的“民俗主义”(folklorismus),把现实存在的和新出现的民俗文化问题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把“既要守护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恰当地结合起来,尤其应当努力探讨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意义(亦即可利用于人们健康的精神需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那些有价值的内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得到健康的发展。
 
2007618
 
(本文发表于天水女娲文化研究会主编的《女娲文化论丛》,20087月出版)
 
本文作者:柯杨(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通信地址:730000,兰州大学第一家属区柏斋15-01



[] 马世之《伏羲女娲与中国远古文化》(见《伏羲文化论丛》第53页。)
刘宗迪《古史·故事·瞽史》(载《读书》2003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柯杨]剪纸艺术的创新之路
下一条: ·[袁学俊]抢救:树立民间文化的自觉
   相关链接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王娜]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潘思薇 王晓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视域下非遗文创开发研究·[樊存常]孔孟故里山东济宁 梁祝文化保护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林德山]从资源到资本: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路径研究·[黄景春]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
·[何帅]网络游戏对神话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张盼盼]以非遗为中心的瓶窑老街景区开发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关旭耀]资本介入下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消解与重构
·[杜思慧]江西赣县夏浒古村的保护与旅游现状调查·[刘吉平 宋涛]汇通南北:丝绸之路陇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述论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陈梓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容县杨贵妃传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陈泳超]近世民间信仰中的神话层累——从海盐神歌《伏羲王》到《三天三宝》·[梁奇 刘红玲]淮阳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殖崇拜及其演化
·[田川流]乡村振兴中多维度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实现·[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