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陈金文:《孔子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
  作者:陈金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8-22 | 点击数:15792
 

      书摘

        第一章 孔子传说在历史文献中的记录与保存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文化伟人,他的事迹历来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被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记录和保存,其中有一部分属于传说。
保存孔子传说的历史文献有两类:一是上层社会文人学士的著作,经、史、子各类文献典籍中都保存了大量的孔子传说;二是出自中层文人之手的笔记杂纂。
此外,孔子传说还被以图画艺术的方式保存。鲁西南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就有对《孔子问礼老聃》等传说场景的传神描绘①。明代嘉靖年间,有人将孔子传说绘成“圣迹图”36幅。明万历年间,则有人将“圣迹图”刻绘石上,并将其扩充至120幅,其中与孔子出生传说有关的就有“尼山致祷”、“麒麟玉书”、“二龙五老”、“均天降旨”等数幅。清代则出现了多种孔子“圣迹图”的木刻画像②。孔子“圣迹图”有明代的、清代的、也有民国时期的,共有十几种之多,现山东省曲阜市文管会已将其编成《孔子像衍圣公画像》出版③。这些画像皆配有文字说明,如明万历年间“圣迹图”中的“麒麟玉书”画像的文字说明云:“孔子未生,有
麒麟吐玉书于鄹大夫家,其文曰:‘水精子,继衰周,而为素王。’颜母异之,以绡纹系麟角,信宿而去。”可见该图是根据孔子出生前,有麟出现于孔家,吐出玉书的传说绘刻的;“二龙五老”画像的文字说明云:“鲁襄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庚子,孔子诞生之辰,有二龙绕于室,五老降庭。”该图则是根据孔子出生时,有两条龙盘绕在孔家房上,五位仙人保护颜徵在的传说绘刻的,这些传说在古代文献中有载,在现代口头资料中也有记录。
有些孔子传说被以碑文铭刻的方式保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立碑记事的传统,汉代以来,有不少记录孔子传说的碑文。如山东曲阜周公庙中,有一石碑就记载了一则《孔子观周》的传说。传说云:“孔子观周,见太庙古阶前有金人,三缄其口。因铭其背曰:‘古慎言人也。戒之哉!毋多言,多言多败;毋多事,多事多患。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这则传说讲,孔子到东周太庙,见台阶旁的金人紧闭其口,从中受到启发,在金人背上留言,诫人不要多言,不要多事。或许是因为该传说具有道德训诫的意义,前人将它铭刻于碑上。历代碑文中不乏对孔子传说的记载,《汉碑集释》④、《金石萃编》等书中都集录了多种与孔子传说有关的碑文⑤。
孔子传说还为戏剧艺术所保存。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有以夫子为戏的传统。《旧唐书》卷“十七”下载:“己丑,寒食节,上宴群臣于麟德殿。是日,杂戏人弄孔子,帝曰:‘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渎。’亟命驱出。”⑥在皇帝宴请群臣的宴会上,杂戏艺人扮演孔子作戏助兴,皇帝以为这是亵渎圣贤,将艺人赶出宫门。此后,有多代帝王明令禁止以孔子为戏。尽管统治者对以夫子为戏者严加查办,但这种现象却并未被根本杜绝。清姚燮《今乐考证·着录五》载,明代院本有孔子戏一种,剧名《显圣公》,又称《孔子周游列国大成麒麟记》,演绎孔子周游列国的传说⑦。据说直到清光绪年间,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仍有孔子戏《陈蔡绝粮》上演,演唱时,孔子、子路都是花脸登场⑧。民间说唱艺术中也保存着孔子传说,在唐代,《孔子师项托》的传说曾以变文的形式流传⑨;山东省微山县沈恒志老人自幼酷爱民间说唱艺术,晚年将他早年听来的民间说唱段子整理成《民间佚失故事集》,其中收录《陈、蔡国借粮》、《能舍金冠一顶,不给牲牛种峙气》、《孔子叹幽兰》等孔子传说三则。
当然,孔子传说更多地还是保存于书面文献及民众日常的口头讲述活动中。本章重点介绍与研究历代文献中保存的孔子传说,至于现代口头资料中记录的孔子传说将在本书第二章中提到。
本书在鉴定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孔子传说时,主要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考察其口头文学的类型化叙事特征;二是考察其三段式等口头文学常用的表现方式;三是考察其所具有的其他民俗化特征,如是否具有反映民俗观念及与地方风物相联系的内容等,这些是民间传说中的常见内容。
传说常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特定的时间、地点相联系。传说的主人公大都有名有姓,不少还是历史上的有名人物,加上它和历史事件及实有事物相联系,所以包含了某种历史的因素,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具有被人相信的形态。特别是在它刚产生的时候,人们往往把它作为真事讲述、传播。固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传播情况会发生变化,然而,由于其讲述方式同陈述历史相似,仍然显得像是真的。这种真实可信的感觉,形成了民间传说特有的艺术魅力,孔子传说亦如此。
 
“儒学和道、释之学”主题传说,主要讲述了发生在孔子与释迦牟尼、老子、张天师等宗教领袖之间的故事。该主题下还收入了反映道教、佛教及儒家思想观念的传说,如《孔子成仙》传说,反映了道家的神仙观念,《善恶有报》传说则反映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等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卓越网图书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皖:《民谣流域》
下一条: ·杨利慧 安德明:《中国神话手册》(英文版)
   相关链接
·[胡燕 严昊]中国吉祥文化审美略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