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钟敬文先生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事业
  作者:陈岗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8-17 | 点击数:13035
 


四、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事业的人才培养

  钟敬文先生经常说:“我在发展中国民俗学上有一种思想战略,就是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方面,要尽量注意培养本民族自己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参与性上具有天然优势,更适合了解和研究本民族的民俗文化。” 钟先生的这个思想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少数民族本民族的学者首先在语言上占优势,借钟先生的话说就是“十个其他民族的学者也代替不了的”。尤其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时候,这种优势最为突出。钟先生经常对我们这些弟子说:“首先掌握资料,在资料基础上提高到理论分析的高度”。钟先生经常举马学良先生的两位博士,谈少数民族本民族学者的优势。一位是彝族女博士巴莫阿依。钟先生很欣赏巴莫阿依的博士论文,他说,她的博士论文在理论分析上可能还存在不够深入的地方,但是巴莫阿依作为本民族的成员和学者,在田野调查中的资料工作是他民族的学者很难能够出色地完成的。马学良先生的另一位满族女博士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很早出了一本《满族古神话》,钟先生看了以后对马先生说:“你的学生放了一颗小卫星啊!”。后来,钟先生对我们很多次讲过这个例子。因此,钟先生带领的少数民族博士研究生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先生首先注意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去安排做其本民族文化方面的题目。当时,我做了《东蒙古英雄史诗研究》,热依拉做了《文化的保持与融合——维吾尔族麻扎尔维护研究》,朝戈金做了《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的程式句法研究》,杨树哲做了《壮族师公教的民俗学研究》,都在本民族文化的范围内选择了研究题目,并发挥了本民族语言的天然优势。二是,本民族的学者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这种了解带着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研究自己民族文化的责任心。我记得,在我的论文答辩会上钟先生谈到东蒙古英雄史诗的时候非常幽默地说过:“我虽然是他的导师,但是就东蒙古英雄史诗的熟悉和理解来讲,我是被他导的。”引来满屋子的笑声。后来,我细细品味钟先生这句话,才明白了先生的原意,他虽然是我国民俗学界的泰斗,但在具体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研究面前,他却始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的角色。三是,钟先生提出来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中培养本民族自己的学者的思想是与他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一脉相承的。这与早期的民族学研究中把他民族只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想是截然不同的,钟先生提倡的是培养少数民族自己的专家学者,从而使他们能够自己研究自己的民俗文化,钟先生说:“我们热心期待着这些少数民族的青年学者,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学事业,做出特殊的贡献。”

  钟先生对少数民族学者的培养还是从全国的人才布局考虑的。钟先生多次说道:“要认真考虑全国的人才布局,要特别注意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 十多年来,钟先生亲自为国家培养了蒙古族、彝族、维吾尔族、壮族、朝鲜族、纳西族、满族、鄂伦春族、白族、土家族等民族的十几位博士和高级人才,为培养各民族的青年学者倾注了大量心血,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钟先生培养的少数民族青年学者现在已经成为各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的学术骨干,在各自民族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领域里做出了突出的成绩。钟先生领导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科和受钟先生关心的全国其他兄弟院校的民俗学科也一贯重视和坚持少数民族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建设输送着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人才,少数民族民俗学研究的梯队建设也日益形成规模。当我们今后谈论新世纪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事业的可喜成绩和检验各民族民俗学青年人才的时候,不会忘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钟敬文教授。

 

-----------------------------------------
 1.陈岗龙:《钟敬文先生与北大〈歌谣周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东方文学研究通讯》2002年第1期。
 2.《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438页。
 3.《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393-394页。
 4.陈自艾:《钟敬文歌谣学建设历程述析》,《民间文化·祝贺钟敬文百岁华诞学术专刊》2001年12月31日,第19页。
 5.马昌仪:《求索篇——钟敬文早期民间文艺学道路探讨》,《民间文艺集刊》1983年第4集。
 6.《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一集,第六期。目录见王建民著:《中国民族学史》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70页。
 7.《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新周刊》1928年第1卷35、36期合刊。
 8.王建民著:《中国民族学史》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2页。
 9.《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一集第六期,1927年12乐日,第142页。
 10.王建民著:《中国民族学史》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2页。
 11.《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西南民族研究专号,第三集第三十五、三十六期合刊,1928年7月4日,第77页。
 12.《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西南民族研究专号
 13.《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21-522页。
 14.《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80-181页。
 15.钟敬文著:《沧海潮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2页。
 16.《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83页。
 17.《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96页。
 18.《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86页。
 19.《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7-62页。
 20.《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81页。
 21.《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80页。
 22.《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64页。
 23.《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84页。
 24.《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70页。
 25.《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24-625页。
 26.钟敬文主编:《中国首届民间文化高级研讨班民间文化讲演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7页。
 27.《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66页。
 28.钟敬文主编:《中国首届民间文化高级研讨班民间文化讲演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3页。
 29.《中国民俗学会会刊》第11期,1999年12月,第25页。
 30.《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84页。
 31.《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84页。
 32.钟敬文著:《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第268页。

 
 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刍议(撮要)
下一条: ·[刘锡诚]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