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罗文敏]组材: 集与散——《伊利亚特》与 《格萨尔》的情节结构
  作者:罗文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9-01 | 点击数:8729
 
  (二)程式化情节模式
  1.情节结构模式化
  《格萨尔》史诗的情节模式,是指在史诗《格萨尔》的众多分部本中,以史诗核心人物格萨尔为主要承载点,辐射出大背景(其所属族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下英雄格萨尔由生至死的成长史(“王传”),这是时间纵向的脉络,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格萨尔》最重要的部分——“横向则铺陈了‘军王’格萨尔及其所领导的‘岭国’与远近部落的战争场面和故事”。扎西东珠这里虽然试图与前述之“纵向”形成对应之“横向”,但实际上,由于整个史诗是以英雄格萨尔本人的“生平”时间为序,又由于该史诗在具体的战争叙述过程中,基本上大都采用单镜头移动跟进的叙事过程,所以,上述所谓的“横向”,在史诗里其实也是被“纵向化”了的。也就是说,《格萨尔》的叙事是跟随着主要人物的成长过程及其行踪边行边述,它基本上没有(让时间)“停”下来去集中、详尽地展现某次“降伏”过程的细节化的方方面面——横向性存在。岭国与远近部落的战争是历时性出现的,并非在时间的某一个点上相对集中地——同时——展开,从(逐个事件依次均匀讲述)这个角度来看《格萨尔》的情节,发现它整体的“历时”性纵向维度更为明显,而其“共时”性横向的维度则较为淡化。
  当然,这并非是说《格萨尔》很重视史诗中的时间性存在,恰恰相反,如本论文其他章节所论及的,《格萨尔》里模糊的时间标志、来回反复的诗唱以及诗唱中的重章叠句和夸张排比等诸多方面,早已表明《格萨尔》并不担心时间的“流逝”,它在乎的是“由始至末”的事件完整性和“一唱三叹”的史诗抒情性,换句话说,《格萨尔》史诗的叙述心理与内在史诗思维是抒情性的、空间性的。而这正是本论文的核心论点。
  众所周知,《格萨尔》有着众多的分部本,可沿着时序将它们(较为全面地)总体分为三块):(1)“虎头”开篇威武:《世界形成》《董氏预言授记》《天岭》《英雄诞生》《赛马称王》《岭众煨桑祈国福》;(2)“猪肚”最占篇幅:“降伏四魔”《魔岭》《霍岭》《门岭》《姜岭》,以及《达色财宗》《木古骡宗》《松巴犏牛宗》《米努绸缎宗》《卡切玉宗》《象雄珍珠宗》《汉地茶宗》《祝古兵器宗》等等;(3)“豹尾”安全收拢:《地狱救母》《地狱救妻》《安定三界》。
  总体来看这些分部本的史诗情节内容,从“部”与“部”之间的情节基本结构的大体相似性来看,其模式化特征在“猪肚”部分各“部”最为明显。具体如下:
  其一,“降伏四魔”四部(“篇”)的情节结构(以《文库本》为参照)大体呈现这样一个模式化步骤:
  这个模式化过程的简化结构就是【起头-平地起风云】—【过渡】—【充分备战-蓄势-降除寄魂物】—【强力除魔】这样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套路。这个较为固定的套路在这四个“篇”(部)中都是适用的,只是在每个点的具体内容上有其具体的变化,但是在史诗情节的整体架构上,却是存在着上述所列举的这种定势。
  其二,从《文库本》之外的分部本《达色财宗》《木古骡宗》《松巴犏牛宗》《米努绸缎宗》《卡切玉宗》《象雄珍珠宗》《汉地茶宗》《祝古兵器宗》这些“宗”来看,它们是格萨尔“相继或征服或占领了或邻近或边远的‘十八大宗’以及许多‘小宗’,通过这大大小小的部落战争,岭地的民众获得了牛、羊、马、金、银、绸缎、茶叶等生活必需的物质财富”的过程。很明显的是,从史诗叙述的是格萨尔一生的“丰功伟绩”的角度看:“降伏四魔”是岭国大王领土扩展、疆域增大的过程,其叙述模式较为接近;而“十八大宗”和许多小宗则是日用品的扩充和财富的积储过程,无论是牛羊马等牲畜,还是金银珠宝,或者茶叶、丝绸和兵器等日用品、装饰品和军需品,它们的整体叙述模式则较为接近。
  当然,最后的《地狱救母》与《地狱救妻》这两部(“篇”)的史诗基本情节架构从程式化角度看,也是较为接近的。这种整体思维架构的模式化,也正是扎西东珠所言的“好多以‘宗’命名的分部本的内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的原因。
  《格萨尔》不仅在整体的史诗情节叙述的基本架构上表现出很强的模式化特征,而且在具体各部的史诗情节叙述过程中,也有很强的模式化、雷同性特征。我们知道,雷同形成重复(反复),在空间上是并列(置),在情感上为强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下一条: ·[林继富 闫静]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 ——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
   相关链接
·[李汉秋]端午节:中华民族奋进精神的集中体现·傈僳族:历史迁徙中的分散与凝聚
·[吴锡平]集中国宝卷研究之大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天津博物馆集中展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