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朱恒夫]社火與賽戲的形成、發展及藝術形態
  作者:朱恒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30 | 点击数:6709
 

  雩祭分爲“常雩”和“因旱而雩”兩種。

  常雩爲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乾旱之災,也都會在固定的時間進行祭祀。常雩的時間,《左傳》曰“龍見而雩”。所謂“龍見”,是指蒼龍七宿在建巳之月(夏曆四月)昏時出現在東方,此時萬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時有雩祭;“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災而臨時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兩季,冬天已是農閒,無旱災之虞,故而《穀梁傳》説“冬無爲雩也。”這是常規的狀態。“十年九旱”而極爲敬仰雨神的北方人民,也爲了節省人力與財力,多將“常雩”與社祭放在一起,甚至將社祭的主要目的定爲求雨,所謂“澤人不祀舜禹而祀湯者,蓋以湯嘗有禱。從古立廟其巔,神池亦在其傍。每代崇奉,極盡尊嚴。民歲請水以禱者,旱者不勝數紀。”

  商湯爲了百姓而不惜做犧牲以求雨,人們便認爲成了神靈後的商湯也會同情百姓因缺雨而生活艱難的遭遇,便造了不可計數的湯王廟用以祭祀,祈求湯王讓風調雨順,百穀生成。僅山西澤州一縣,較大的廟宇,就有河底成湯廟、下川湯王廟、崗河湯帝廟、大陽湯帝廟、西堯湯帝廟、川底湯帝廟、七乾湯帝廟、上麓湯帝廟、下麓湯帝廟、坪上湯帝廟、辛壁湯王廟、成莊湯帝廟、南莊湯帝廟、蓄糧掌湯帝廟、安莊湯帝廟、神后湯帝廟、東溝湯帝廟、葦町湯帝廟、西莊湯帝廟、川河湯帝廟、堅水湯帝廟、天户湯帝廟、下莊湯帝廟、青楊掌湯王廟、轆轆井湯帝廟、葛萬湯帝廟,等等。沁水、高平等縣湯王廟的數量和澤州差不多,並且,湯王廟成了許多地方賽社的主要場所。

  陽城縣東城辦蒿峪村成湯廟,有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重修舞樓記》的碑文,云:“……鄉耆數人,執簡以口餘曰:‘蒿峪湯帝廟,吾儕報賽之□也。’”

  又,陽城縣河北鎮下交村成湯廟内獻殿,立着明成化十八年(1482)的碑,上面刻有《重修下交神祠記》,云:“大阜之上,中創神祠,爲一鄉祈報之所。春祈百穀之生,秋報百穀之成。人民富庶,享祀豐潔。八蜡通而歲事順成,所謂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是已。”

  賽社中最爲重要的儀式是“取水”,即將湯王廟裏的雨水裝在瓶中,放在家族的祠堂裏供奉,到次年賽社時再將舊水送回,重新裝入新水,以象徵着雨水不斷。《(同治)陽城縣志》卷五“風俗”云:“賽社迎神,斷無不潔之粢盛,禱雨祈年尤深嚴肅。每歲仲春,各里人民向析城、崦山换取神水,儀從糜費,不能枚舉”。

  爲求雨水而將湯王作爲賽社的主神,在北方是普遍的。當然,也有許多地方供奉的是龍王,因爲在老百姓的認知中,行雲播雨是龍王的職責。如陝西《(民國)米脂縣志》卷四“三·歲時風俗”云:“(六月)二十八日,五龍聚會於城十字街,四民進香,演戲獻牲,並請齊天大聖像於龍神牌位右。注云:相傳某年大旱,至是日尚未雨,祈雨者肩各龍王牌位四處呼號。是日,五方龍王聚集於此,忽爾大雨傾盆,澤遍四野。隨即酬神進香,演戲獻牲。秋成大有。)從此年年如是,成爲俗。”

  亦有少數地方的賽社祭祀的神靈爲地方神祇,如晉東南的部分地區供奉的是“冲惠”與“冲淑”兩位仙姑。

  關於這兩位仙姑的來歷,《壺關縣志》卷九“藝文”有這樣的記載:“真人屯留人,先世家陵川,商微子之後,姓樂氏,殳山寶。母楊氏感寶光而娠育。繼母吕氏虐使二女,嚴冬令採茹,單衣跣足。而二女益孝謹,泣血沾土,苦苣皆生血班。移家於壺關之團山益陽里。母又令拾麥,無所得,至羅神山曲天號訴。倏有黄龍垂,引之上昇,仙樂繚空,天香散路。士人感其孝而得仙,群立廟祀。”

  宋時,她們因頻繁顯靈而産生廣泛的影響:“宋崇寧間,會顯靈於邊戍,西夏弗靖,久屯軍旅,闕於糧食,轉輸艱阻,忽二女入鬻飯救度,錢無多寡,皆令饜飫,飯甕雖小,不竭所取。”朝廷鑒於她們的佑護功績,敕封其爲“冲惠”“冲淑”真人,廟號爲“真澤”。民衆則稱她們爲“二仙奶奶”“老奶奶”。

  她們除了因孝親的品德和賜食於邊防將士之外,還有降雨送子的能力。清嘉慶六年(1801)《補修真澤宫碑記》説:“如二仙真人,壺邑之水神”,“大觀三年,歲在己丑。秋七月,禱旱於真澤之祠,至誠感通,其應如響”。又《重修真澤二仙祠記》則云:“……自後赫靈顯聖,興雲致雨,凡有感求,應而不拒。抗旱者祈之,遥見山頂雲起,甘霖立沛。疾病者禱之,立覩紙上藥雲,沉疴必愈。求男生智慧之男,求女得端正之女”。

  社火的形式較多,主要的有走社火、馬社火、血社火、駡社火等。

  走社火包括臺閣、背架、踩高蹺、蕩旱船、舞龍舞獅、舞大頭和尚等。在這些形式中,大多數是人們熟知的,唯有臺閣,許多地方已經不多見了,這裏多作一些介紹。

  “臺閣,又名‘擡閣’,是中國一種歷史悠久、分佈廣泛的妝扮型廣場遊藝表演。以木板爲臺架,架上豎立鐵杆,再把苗條體輕的兒童(或爲成人)若干,化妝打扮,分數層綁在杆上,妝扮成戲曲、民間故事中的人物或仙佛鬼神之類,有的再飾以各種圖案爲背景,由多人前後擡扛(有時用舟車承載,現在有的地方用機動車運載),在迎神賽社或節慶時在街道廣場上(有時在水上或露臺上)遊行表演。”

  至遲在宋代,就有了這種遊藝形式。周密《武林舊事》卷三云:“以木床鐵擎爲仙佛鬼神之類,駕空飛動,謂之‘臺閣’。”《西湖老人繁盛録》云:“或用臺閣故事一段,或用群仙,隨時裝變大公。”

  之後,歷朝歷代,臺閣遊藝盛行不衰。而一般都是作爲社火的表演内容。清乾嘉人洪亮吉在《里中十二月詞》自注中介紹他的家鄉常州的賽社就運用了臺閣這一形式:“里中賽神,以清明、中元、下元三節。届期,城隍神皆詣北壇行禮,出入儀從甚盛,兼設雲車、臺閣故事。傾城士女咸設幕觀焉。”

  舊時,到處都有臺閣的遊藝,尤其是經濟富庶的江南,“都天會最盛者爲鎮江,次則清江浦,每年有擡閣一二十架,皆扮演故事,分上中下四層,最上一層高至四丈,可過市房樓簷,皆用童男女爲之,遠觀亭亭然如彩山之移動也。此外旗傘旌幢,綿亘數里,香亭數十座無一同者。又有坐馬二十四匹,執轡者皆華服少年。又有玉器擔十數挑,珍奇羅列,無所不備。每年例於四月二十八日舉行。其最不可解者,擡閣一二十座非一人所能辦,必一年前預爲之;而出會之前一日,尚不知今年之擡閣是何戲劇也,其慎密如此。使上下公事皆能如之,獨不妙乎。”

  自20世紀80年代欲復興傳統文化之後,由於多種原因,賽社的臺閣遊藝基本上只有黄河之北的地方正常呈現了,粤、閩、浙、贛、蘇等南方地區也有,但多是政府爲了某種大型的文化活動,偶爾爲之。

  臺閣在山西又稱爲“鐵棍”,或稱“擡鐵棍”。如太原市清徐縣的“鐵棍”是這樣製作的:底端是由硬木加工製成的矮桌,木桌下面兩側是一根擡杆,並以鐵棍穿過桌面的中心,鐵棍上分兩股或三股插座。表演者就站在插座的脚蹬上。他們多爲十歲左右俊俏活潑的女孩、男孩。女孩大都扮飾戲曲劇目中的女主人公,如《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八仙過海》中的“何仙姑”等。男孩大都扮演財神、老壽星、孫悟空等傳説中的神仙和扮演關公等歷史人物。他們還會做出一些詼諧滑稽的動作,以吸引圍觀者的目光。

  除了鐵棍外,還有揹棍、擔棍等形式。所謂“揹棍”,即少年表演者站立於成人揹負在身上的特製鐵架上。擔棍同揹棍基本相同,然難度較大。它是由一壯年人揹着一種特製的三角形鐵架,鐵架上站着兩位表演者,一肩一人,故名“擔棍”。

  因鐵棍的遊藝表演是民衆極其喜愛的,有的地方的民歌竟以“鐵棍”爲描寫對象,如祁太秧歌《看鐵棍》:“鐵棍揹棍實在好,細樂吹奏得真熱鬧。上鐵棍的妮子惹人喜,擡鐵棍的人兒步伐齊,挺胸叉腰走得俏皮。這一根鐵棍實不差,上頭擡得是九鳳朝陽,五色彩鳳向太陽,展翅和鳴報吉祥,人逢盛世喜洋洋。這一根鐵棍人愛看,擡的是姐妹二人遊花園,春回大地和風暖,滿園春色百花鮮,鳥語花香豔陽天。這一根鐵棍真不賴,擡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共讀三年載,相親相愛兩無猜,十八里相送下山來。這一根鐵棍人待見,擡的是一齣《白蛇傳》,白蛇借傘情纏綿,法海拆散了好姻緣,水淹金山動刀劍。這一根鐵棍人熱愛,擡的是牛郎和織女天河配,王母娘娘心腸壞,天河把夫妻兩分開,七夕鵲橋纔相會……”

  馬社火是由步社火發展而來的,爲騎在騾或馬上遊演的一種社火形式。以陝西隴縣和寧夏六盤山等地較爲盛行。表演者裝扮成戲曲劇目如《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劉海戲金蟾》等劇中的人物,穿着戲劇的服裝,手持戲中人物須持的道具。也有的根據民間傳説中的人物進行裝飾打扮,如《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小青、法海等。如果是數位將軍,都會穿戴盔甲,手握刀、矛、劍、戟、錘等兵器。他們騎着騾馬,面部表情端莊威嚴,在鑼鼓隊的引導下,威風凛凛地按序行進。遊行間亦會做一些表演動作,以簡單地叙寫戲劇故事。馬也要裝扮,在馬身、馬頭、馬脖子上披掛着綾羅綢緞。一般情况下,一表演者騎馬,一人牽馬,兩人在兩旁侍護。做一場馬社火,至少要有十匹馬。

  血社火,以其血腥恐怖、殘忍刺激的殺人場面示人,故有其名。

  血社火主要分佈於寶雞市陳倉區和隴縣、咸陽市興平、渭南市大荔、蒲城和合陽縣,另外在山西晉南的臨猗和洪洞兩縣也有少量遺存。

  “血社火”可謂是學名,不同的地方稱謂不同,如隴縣老百姓稱之爲“快活”“扎快活”“馬故事”“車故事”“血虎子”“把扎”“血故事”“八斬”等。

  血社火取材於戲曲劇目中殺人的場景,如《武松血濺獅子樓》(又稱“快活林”)、《鍘美案》、《閻王换頭》、《遊地獄》、《耿娘報仇》、《解鋸分身》、《三打祝家莊》、《斬韓信》等,遊行展示武松刀劈西門慶、鍘刀鍘在陳世美脖子上、地獄的鬼卒正在將罪人靈魂的腸肺從肚子裏拉出來等場景。其形象多數讓人恐懼,如一把斧頭劈進一個人的腦門而血流滿面;一塊磚頭一半砸進一個人的頭中,另一半還留在外面,殷紅的血把身體都染紅了。還有刺眼、開膛剖腹、斬脚、斷手等景象。

  爲什麽會有展示血腥暴力的血社火?其主要目的倒不是宣揚這樣的行爲,也不是想以此取得驚悚的審美效果,而是以此對壞人警戒。告知那些成心作惡之人:你們欺男霸女、停妻再娶、不孝父母、掠人錢財,在世時會遇到抱打不平的梁山好漢或公正理事的包公,遭受到嚴厲的處罰,即使逃過了陽世的處罰,也逃不過陰間的報應,閻王老爺會對你刀砍斧鑿、油煎火烤。這樣的形象展示,同於酆都的十八層地獄的塑像和廣泛流行於民間的《道統寶鑒》《玉曆寶鈔》《因果圖鑒》等講因果報應的讀物的内容。

  駡社火,流傳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縣東、西常村。

  這是一種獨特的社火形式,以對駡爲其特點。舉行時間爲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兩個村莊形成一個“駡”的組合。籌備時,各村莊從村民中挑選出數名或數十名伶牙俐齒之人組成駡陣(俗稱“後場子”),然後敲鑼打鼓,點炮放銃,到對方村莊去挑釁。誰先駡陣,兩個村莊是(6流着的。駡陣之人都反穿着皮襖,把自己裝扮成畜生野獸,自認爲不是人,説的不是人應該説的話,以讓對方不要見怪。

  駡的原則有四:

  一是駡虚不駡實。也就是説不要駡出具體的人和事,只駡不符合道德人倫的現象,如駡賭博、駡陋習、駡懶惰、駡姦淫、駡不孝父母、駡里正(今日之村長)貪腐等。

  二是“動口不動手”。被對方激怒時,只能還以詈駡,而不能動手打人。事實上,雙方都知道是在“表演”,故被駡到的人反而因對方注意到了自己而覺得痛快、高興。

  三是鬥富擺好。兩村相駡之時,總會誇耀自己村莊的優點,而貶低對方,從小伙子長得帥氣、姑娘長得俊俏,到新房子蓋得多、建得高大,甚至母豬下崽的數量比對方多,都可以拿出來炫耀。

  四是“三不駡”:老實疙瘩莊稼漢不能駡,異姓外來户不能駡,出嫁的大閨女不能駡。相反,越是有權人、富人、聰明人、漂亮人越可以駡。如西常村人駡東常村的村支書:“東常村十個隊,爲耍社火開了會,有人往前拉,有人往後退,七嘴八舌不配對。張支書,實在笨,不敢定音開啥會?真真是個窩囊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龙圣]清代白帝天王信仰分布地域考释
下一条: ·[苏静]仪式中的礼物流动
   相关链接
·[张旭]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敏]甘肃泾川武社火仪式过程与功能研究·[赵德利]血社火中的巫术信仰与血祭原型
·骂社火:中国春节狂欢节·[马佳]山西襄汾陶寺村公共空间的构建及其文化认同的形成
·[赵德利]血社火中的巫术信仰与血祭原型·[贾利涛]从血社火看刑罚的民俗展示及其象征意涵
·The Shehuo Performance: Ancient tradition captured on film·[李永平]陕西“血社火”的历史文化新探
·[安德明]认同与协商:街子乡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白麟]填补秦陇社火研究的空白之作
·[李倩]晋南长旺村“背冰锣鼓”田野考察·[赵德利]和谐的节庆狂欢
·[田彬华 华明玲]仓山大乐和土门社火锣鼓的音声形态与文化显现·文社火:嵩山闹歌
·[董晓萍]陕西泾阳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李建宗]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