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治理:融合与创新
  作者:王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06 | 点击数:5012
 

  建立健全互联网文化市场体系

  互联网文化治理是一个由多部门协调分工合作的系统工程,政府除了对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创新之外,还应当制定适当的奖惩机制和保障措施,推进互联网文化市场体系的自发有序运行,提升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治理的自觉性。建立健全互联网文化市场体系,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公平的文化市场竞争环境和完备的市场服务体系,为自由市场创造条件,也为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随时服务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将资源配置的权力交给市场,让文化产品的价值通过市场供需自我调节。在一个良好运行的市场机制中,市场会在资源的配置上实现优胜劣汰,负面消极的内容是不可能在长期均衡中占据主流的;市场还能在行业秩序上进行规范,对于伴随互联网创新而生的产权问题、利益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通过博弈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还可以通过市场的手段解决一些政府难以处理的问题,在制度上具有灵活性。但应特别注意的是,要建立包括市场诚信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市场配套服务体系和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市场支撑体系,以弥补市场自身配置的不足,预防和应对市场失灵。

  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网络舆论是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文化治理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民情真实的反映和表达。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消极的舆论会给国家、政府、社会的安定团结、长治久安带来负面影响,而正面的舆论不仅有助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扩散,还能使中国的文化参与到全球治理之中。因此,要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负面舆论的产生和扩散。首先,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对一些前置性的话题做出引导和控制,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网民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同时对可能出现的负面舆论做好应对准备,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同时防止谣言、虚假信息、极端言论、毁谤等信息的传播。其次,已经产生的网络舆论很难被直接消除,强制的管理反而会进一步激发社会矛盾,这就要充分运用治理理念以文化人,以积极的舆论来化解矛盾冲突。最后,要发挥网络活动各参与主体的自治职能,做到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树立网络文化参与者的自律意识。

  提高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其承载的价值和意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所赋予的。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将当下的文化现状放大并反映出来。经济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各类意识形态并存易造成新时期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弱化,而真正意义上的主流价值观并没有形成。人们在网络环境里盲目的跟风、宣泄情绪是信仰缺失的表现,一些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也是道德缺失的表现,互联网秩序缺失的本质是文化缺失。互联网文化治理,其核心是文化的治理、是人心的治理,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要求是一致的。

  互联网文化治理的问题说到底是互联网文化建设的问题,是如何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的问题。首先,要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要树立文化类企业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让文化自觉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共建,不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迷失自我。最终,基于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精神的正确把握,在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实现文化自强。如果每一个公民和群体都对互联网文化有着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那么互联网文化自治将得以实现,文化治理将从以文化为治理客体的对象化活动中解脱出来,实现以文治人的最高要求,解决互联网文化治理最本质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评论》2016-11-16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王健:浙江是如何管理民间信仰事务的
下一条: ·七彩云裳 世界共享——七彩云南2017民族赛装文化节正式启动
   相关链接
·[王凌志]电白乡镇非遗文化治理实践探寻·[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
·[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肖博文]使力、乏力与借力:国家文化治理的半正式运作
·[滕云]“10.24”程序员节: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宋嘉琪]互联网空间中的怪物生产
·[张举文]探索互联网民俗研究的新领域·[张多]短视频:移动互联网对神话文类的重塑
·[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曹晋 孔宇 徐璐]互联网民族志
·[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高艳芳]网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当代继承与发展
·[王铮]用好互联网 传承民俗文化·[姬广绪]城乡文化拼接视域下的“快手”
·[高艳芳]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审视·互联网让传统文化更“潮” 催生文创行业新业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