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李永晶]柳田国男的世相史:日本版“文明的进程”
  作者:李永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28 | 点击数:6676
 

  世相、历史与启蒙

  如前所述,《世相篇》主旨既不是记录社会现象,也不是展示“生活史”,而是揭示人自身,即作为生物和社会意义上的个体的人在特定时期的历史变迁。柳田通过将客观叙述与个人体验杂糅于一体的历史叙述,意图从根本上促使人们去思考:人们每日所过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就此而言,《世相篇》是我们反思当下生活的指南。

  柳田国男

  在探讨柳田的专著《历史社会学的作法》中,著者佐藤健二有如下说法:“明治大正的历史是创造近代的实验室。由于引入了多数的技术、政策、制度,以及理念,人们对那些变革或实验的结果根本来不及思考,只能在无意识中被迫接受。于是,在仿佛是每日重复的日常生活当中,其实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与过去相比,已经出现了显著的距离--过去习以为常的生活,如今回想起来只能认为是充满了艰辛……《世相篇》所要提示的,正是人们眼前生活当中的历史性,以及通过重新审视近代日本,揭示其所得与所失而达成的‘史心’的培育。”(岩波书店,2001年,93页)现在看来,正是对这种“人们眼前生活的历史性”的出色揭示,让我们获得了观察与评价现代化与社会变迁的一种新视角:不是各种以国家、民族名义被叙述与记载的大事件,而是舍弃(或曰“悬置”)了特定身份后作为普通人自身生活的得失,构成了我们判断“文明化”真伪的试金石。这也正是柳田历史学的意义所在。

  一般而言,利用各种被称为“史料”的文字材料,客观再现某一事件的发生过程,同时重点揭示某些人物和相关因素在事件当中的作用,这构成了近代以来历史学研究的主流方法。然而,倘若考虑到历史研究在本质上是当下人视为有意义的活动,那么历史书写的意义就无法简化为为主流历史研究所追求的“客观性”,因为这并没有直面问题:意义的本质在于赋予。在这个意义上,“史心”即对日常生活中看似恒常不变的客观事物的生成过程的理解,将有助于人们看清楚自己的人生境遇。柳田《世相篇》通所展示被标识为“文明化”进程中赤裸的生命的历史变迁,揭露了形形色色的“大词”在确定价值与意义上的霸权。人们近乎日用而不知的“文明”话语,正是这种霸权的一种呈现。

(原载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2016年10月23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施爱东]重绘民间传说的“动力”
下一条: ·要失传了 《中国民间游戏总汇》存续2000种游戏
   相关链接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
·[程梦稷]朝向“一国民俗学”:柳田国男的传说研究·[刘守峰]柳田国男的海上心路
·[陆薇薇]日本口承文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走势·[郭海红]共有资源视角下的环境民俗学研究
·[日]菅丰:《河川的归属——人与环境的民俗学》·[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刘守峰]柳田国男晚年的海上心路·[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
·[施爱东]民俗学的未来与出路·沙龙︱柳田国男和他的时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