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勤建]当代语境下庙会文化空间整体保护及重构
——以上海龙华庙会及宁波梁祝庙会等为研究对象
  作者:陈勤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13 | 点击数:5969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农耕时代、20 世纪末及近年来这三个历史阶段来对龙华庙会状况作对比分析。

  据上述表格内容,可以将龙华庙会发展历程简单划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对应的是解放前与解放初期的庙会形态,早期是典型的传统乡村庙会,后来逐渐发展为以物贸交易为主的庙市;

  第二阶段的工业化、现代化时代背景愈发鲜明,但整个社会的商品丰富程度与消费渠道仍比较有限,其物资展销与采购的基本活动形式与当时民众的生活需求紧密对接;

  第三阶段,中龙华庙会所根植的土壤,无论是时代大背景还是其本身的组织形式,甚至是参与其中的核心人群,都与它生命的第一阶段全然不同,与第二阶段相比也有了很大变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与需求。今天,工业化大生产与商品经济极速发展,多元化的消费渠道使得琳琅满目的消费品随时随地唾手可得,日常文化娱乐生活五光十色,社会主流群体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大多数人并不依靠宗教信仰寄托心灵。显然,在上海这个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极高的都市,龙华庙会曾经具有的许多功能性角色已经被当下形形色色的现代商业、服务业形式所取代(如分类更细更专业的展销会、城市商圈),旧日模式中的那些板块与今天的都市社会、都市文化语境已难以契合。农耕社会的民众前往庙会进香礼佛、游春社交、物贸交易,因为他们的生活产生了这样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庙会中才能被较好地满足。上世纪末的中国,物资交流成了庙会的主导功能,也是出于民众生活最直接与迫切的需求。今天,民众对龙华庙会期待的则是其洗净铅华之后所沉淀的文化符号意味,也就是其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这正是当下在近代以来许多传统文化理念及生活方式中断后的当代社会与都市文明所稀缺的资源之一。

  强调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复制或全盘恢复旧日庙会的形式,传统农业社会的庙会主题表现为宗教信仰与现实经济活动,并无非遗时代庙会所需要负担起的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在当代社会现实语境中,庙会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限于在全国范围内搜罗一些民间艺术演出,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元素拼凑填充进庙会活动,流于形式的庙会永远都无法触及本土民众的心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非遗时代庙会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传承活动中,地方庙会主办者在进行庙会非遗重构时,不能过于侧重传统庙会“集市”的经济功能的恢复,还需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从庙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特征来谨慎规划实施。具体说来即是,要从庙会产生、发展的传统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出发,从应俗、应时、应需出发,提炼出其最隽永、最能够契合当代文化语境的传统文化内核与文化元素,结合当下都市社会形态与民众心意,综合、整体、系统地予以观照,在当代社会文化与传统庙会文化间找到能够体现传统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契合点。非遗时代语境下的庙会文化空间重建既要能适应当代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和经济活动的需求,还要让庙会文化空间重新获得其载负中华传统文明的场域的身份。

(原文刊于《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03期,注释从略,详见附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刘三姐》的创编
下一条: ·[汪丹]分担与参与:白马藏族民俗医疗实践的文化逻辑
   相关链接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吴南]乡村振兴背景下阐释庙会信仰实践的社会功能·[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石林兰]庙会文化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赵旭东]庙会民俗的认知范式研究·[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李琳 杨眉佳 邵齐齐]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信仰调查与研究·[黄景春]增福财神的信仰历史与当下现状
·[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施立学]中国庙会与庙会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