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吕微]“神话”概念的内容规定性与形式规定性(下)
——以“博厄斯问题”和“马林诺夫斯基问题”为线索
  作者:吕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21 | 点击数:13249
 

  所谓“马林诺夫斯基悖论”,或者如萨林斯所云“马林诺夫斯基方案”,[108]就其最表面的意思是说,当神话学家面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地使用的故事文本——比如土著人或原住民的一篇“相接连的顺序”的完整“谱系”叙事,其中依次讲述了根据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与相关学科之于文本体裁的分类标准所定义的“纯粹的神话”(神话叙事)、“半历史的传说”(传说叙事)以及“近接的历史”(历史叙事)——的时候,如果“在土人的心目中,近接的历史、半历史的传说,以及纯粹的神话,都彼此交融,形成相接连的顺序,而实际尽着同一的社会功能”,那么传说叙事和历史叙事也就应当与“纯粹的神话”(神的故事)一样同属于“神圣的故事”。[109]假设我们把“半历史的传说”和“近接的历史”等历史叙事和准历史叙事(传说叙事)从“相接连的顺序”中抽离出来,那么完整的“谱系”叙事就将失去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中间环节,于是,与现实生活发生断裂的“纯粹的神话”又如何可能“实际尽着同一的社会功能”?而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神话正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谱系”叙事,神话“谱系”叙事一头连接着神圣的历史传统,另一头联系着世俗的社会生活(就如同顾颉刚在中国文化中发现的“古史传说”或“古史系统”以及茅盾所言中国神话的“神的世系”即“神话的骨骼”或“古史的骨骼”一样,详见下文)。那么,有鉴于此,马林诺夫斯基竟该如何定义“神话”呢?像博厄斯一样,马林诺夫斯基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答案,尽管马林诺夫斯基曾经满怀信心的说过,民俗学家(博尔尼)已经给出了关于“神话”的“最后见解”。

  “马林诺夫斯基问题”,或者说“博厄斯问题”,是现代神话学在世界范围遭遇的一次最严峻的“文化间”挑战(神话学家们坚持这是文化经验对普遍原理的有力质疑),即:自格林兄弟以来,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所提出的民间文学文本体裁的分类标准是否继续有效(如上所述,这关系到学科对象的奠基问题)。在北美,博厄斯于1914年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在南太平洋,马林诺夫斯基于1926年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尽管马林诺夫斯基自己对此不甚自觉);而在中国,同样的问题则是茅盾在1924年提出的(波德,1959年),这就是对于中国神话学家们来说耳熟能详的“中国神话历史化”问题(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提问和答问方式)。

  博厄斯问题、马林诺夫斯基问题,甚至“中国神话历史化”问题,问题的焦点在于,神话学家究竟该以怎样的标准判断神话、定义“神话”。而用什么标准判断神话、定义“神话”,又等于逼得神话学返回了自己的开端(学科总是以定义对象的方式开始的)。但是,如果神话学家们不能再以神话叙事的文本题材-故事内容(“神话”的字面意义)为标准来定义“神话”,那么神话学家能否单单通过神话叙事的文本体裁的信仰形式(“神话”的用法意义)为标准来判断神话呢?显然,博厄斯倾向于前者,尽管他并没有坚决地主张后者;而马林诺夫斯基则对后者持肯定的态度,尽管他也没有明确地否定前者。

  于是,在了解了人类学家的田野作业所遭遇的“文化间”困境(格林兄弟所提出的民间文学文本体裁统一性的理论标准无法适用于不同文化的实践传统)之后,我们才能充分理解,为什么当初马林诺夫斯基对博尔尼《民俗学手册》之于“神话”定义的双重标准报以积极的评价,他甚至扬言:博尔尼的定义将是民俗学、人类学定义“神话”的“最后见解”,因为马林诺夫斯基从中嗅出了最强烈的神话学的革命气息,即,博尔尼定义“神话”的立场和态度,远比我们所能够想象的更加激进,他甚至完全否决了用“神的故事”的字面意义定义“神话”概念的可能性,而这正切中了博厄斯的革命胸怀和马林诺夫斯基的改良志向。博尔尼说出了博厄斯和马林诺夫斯基想说而又未曾明言或欲言又止的“真话”:神话的判断标准或“神话”的定义标准其实只有一个,这就是,人们是否信仰神话叙事的内容或质料(无论这内容或质料讲述的是“神的故事”抑或不是“神的故事”)是真实的和神圣的,并以之作为行动的指南(charter,宪章)。

  格林兄弟之后,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对神话与狭义的民间故事之间的划分标准的更明确的建议,反过来又影响了民间文(艺)学家,例如普洛普(1946年)[110]就接受了马林诺夫斯基用“信仰-宪章功能”(信仰意向性的实践形式规定性的用法意义)作为神话的判断标准或“神话”的定义标准的思想,尽管他仍然坚持“神话是神的故事”的传统看法。

  神话在此将被理解为关于人民实际上信仰的神或神性人物的叙述。……[但]神话与故事的区别不在其形式[此“形式”应作“内容”解——笔者补注,下同],而在其社会功能。……神话不会从形式上有别于故事。故事与神话有时[在内容方面]能彼此完全吻合,以至于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中常常把这样的神话称为故事。“原始人的故事”甚至成为某种时尚,类似的集子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普及性的都有很多。然而如果研究的不止是文本,而且研究了这些文本的社会功能,那它们中的大部分就不能被认为是故事,而应作为神话了。[111]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吕微]“神话”概念的内容规定性与形式规定性(上)
下一条: ·[户晓辉]神话与形式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