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萧放 张勃]中国民俗学会与国家文化建设
——以传统节日的复兴重建为例
  作者:萧放 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31 | 点击数:10334
 

  (六)深入的田野调查

  当前有组织的包括少数民族节日在内的节日调查正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展开。这可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于2005年申请设立并于2009年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中国节日志》为代表。该项目是“秉承国家‘盛世修志’的文化传统,以大型国家项目的组织管理形式,调动全国各学科有关研究力量,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广泛深入的现状调查,采用文本、图片、音视频、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对现存的各地区、各民族传统节日(包括庙会、歌会、祭典等)所进行的一次全面、深入、科学的研究、记录和整理”,如今这一项目正在有序进行之中。这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会产生一批建立在田野调查基础之上、吸收了历史上岁时节日文献记录和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中国节日志》(文本)和《中国节日影像志》。而这个课题的评审专家、子课题的负责人许多是中国民俗学会的会员。除了大型有组织的田野调查外,学会成员个体也在独立开展。节日的田野调查过程是资料搜集过程,是节日的研究过程,是学者与调查者沟通对话、互相认知、达成彼此理解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民俗学者将自己的知识积累、知识生产贡献给政府和社会成员的过程。

  主要通过以上多种方式,中国民俗学会在挖掘、整理、继承、复兴传统节俗,参与国家公共政策决策、服务公众,促成传统节日回归社会生活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三、总结与思考

  中国民俗学会之所以在传统节日的复兴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是与以下几点分不开的:

  第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意识。中国民俗学会的学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文化自觉意识,认为民俗学是经世之学,有治世之用,民俗学者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在国家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有所担当。这成为中国民俗学会学者积极介入传统节日复兴和重建过程的思想基础。比如时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的刘魁立先生在为《节日文化论文集》所作序言中就说:“我们作为有良知的、同样生活在这一节日体系当中的民俗学工作者,不仅在调查着、记录着和研究着节日的传统,而且有责任同人民一道,关爱它、维护它、宣扬它,为它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这正是我们这本论文集所有作者的共同宗旨”。[14]

  第二,前瞻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以前瞻的眼光发现节日传承中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着力推进传统节日在中国的复兴与重建,这是中国民俗学会在传统节日的迅速复兴和重建中做出历史性贡献的重要经验。尽管中国传统节日复兴是1980年代以来的事,但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应该说始于2004年。以韩国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发公众认知事件为发端,中国民俗学会敏锐地发现传统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当代社会的缺失,提出重新认识和对待传统节日的时代课题,并通过连续召开学术会议、推出系列专著、承担课题、发表论文、著书立说、积极与媒体合作、在社会上举办讲座等方式积极推进,同时加强了传统节日当代复兴的正当性研究、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现状研究以及传统节日当代复兴的对策研究,迅速实现了节日研究从求真取向到求真求用取向的转变,也因而迅速占领了前沿阵地,掌握了话语权。

  第三, 扎实的研究。一方面利用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一方面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精心考索和解读,学会同仁对传统节日进行了深入系统而扎实的研究,在民众岁时观念,传统节日体系的起源变迁、结构功能及其对当代和未来社会的意义,具体传统节日的起源变迁和结构功能,传统节日与中华文化整体、历法、民间信仰、文学作品、国家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关系,岁时民俗文献等诸多方面生产了颇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传统节日的复兴和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被其他学科的学者和一般民众广为接受和引用。

  第四,学术共同体的组织和集体能量的发挥。在传统节日复兴重建过程中,中国民俗学会的组织和学会成员集体能量的发挥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主办、联办或组织多个专家参与以节日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还是集中专家力量撰写节日丛书,合作参与网络、电视节目的录制等,都起到了规模效应。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者,强化了学会成员对这一学术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中国民俗学会参与传统节日复兴重建的过程与成绩来看,中国民俗学会作为全国性的学术组织、民俗学者的学术共同体,如果能够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问题意识和前瞻眼光,在夯实基础研究的同时,善于发现问题,并团结同仁,利用专家集中的优势,有组织有规划地加强研究,解决问题,就一定能为国家的文化建设、民生的幸福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上述工作也奠定民俗学会自身在中国文化建设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它在沟通与整合中国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方面的业绩不可磨灭。

注释:

  [1]《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丛书由叶涛、韩国祥担任总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包括研究卷(施爱东主编)、民间文学卷(陈泳超主编)、俗文学卷(邱慧莹主编)和图像卷(张从军主编)、沂源卷(叶涛、苏星主编),是迄今为止对“牛郎织女传说”进行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的重要著述。《中国端午节》丛书由刘晓峰任总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共分史料卷(张勃主编)、研究卷(刘晓峰主编)、民间文学卷(萧放主编)、俗文学卷(陈连山主编)、图像卷(张从军主编)和嘉兴卷(杨秀主编)共六卷。

  [2] 该丛书2006年由叶涛提议策划,2009年1月陆续出版,已经出版了《春节》(萧放,2009)、《清明》(张勃,2009)、《端午》(刘晓峰,2010)、《中秋》(黄涛,2010)和《重阳》(杨琳,2009)。

  [3] 刘魁立主编节日系列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少数民族节日》等,2006年出版,2008年再版。

  [4]该丛书是汉英双语版,包括《话说春节》(萧放著,冯秋香等译,2009)、《话说中秋》(萧放著,冯秋香等译,2008)、《话说端午》(陈连山著,付瑛瑛等译,2008)、《话说清明》(黄涛等著,门顺德等译,2008)。

  [5]刘魁立主编《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团出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届常会
下一条: ·China Folklore Society appointed as member of the Evaluation Body by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李琳 李小青]中国民俗学会40周年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的兴盛
·[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7-8月受理)·[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