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徐振燕]读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社会学》
  作者:徐振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28 | 点击数:7310
 
除此之外,在传统社会中,道德、宗教和法律的认可是一体化的,人与人的关系受这种一体化的社会形式的支配。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由单纯的传统状态过渡到宗教状态,由宗教状态过渡到法律状态,或由法律状态过渡到自由品德状态”,宗教的形式也就发生了变化。④社会机制运行日益精细、严密,现代社会的人以追求自由、个性解放为原则,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于约束、整合性的东西包括宗教,在内心保持有一种深刻的反感和怨恨。因此,当宗教身上的绝对性和神圣性等超验性的“深层之物”被剥夺尽之后,剩下的形而上学也就只有知识价值而没有信仰价值了。
西美尔认为,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彻底改造我们的内在态度,认识到宗教是一种人类天性,它发挥自己的宗教功能,就像肉体施展有机功能一样,认识到人类拥有宗教天性,就像艺术家拥有自己的敏感性和表现力一样。信仰主体和信仰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不过是后来分离出来的:
 
随着宗教的基本存在分裂为需求和满足,作为教徒本性的宗教虔诚于是便和宗教对象的客观性形成了对立。人格中无时不在的宗教存在进入到需求、憧憬、情欲的心理阶段时,便希望有某种现实性能充实它。此时此刻,一直被人们强调具有造神功能的灵魂活动,比如怕和难,爱和依赖,对尘世幸福的追求和永恒拯救的渴望等开始各就其位。
宗教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天然生成的情感倾向,并非从一开始就存在信仰主体和客体的分化。而只有当人类的宗教天性彻底表现出需求和承诺的对立时,宗教才开始表现为对某种现实性的追求,去信仰一个相应的神。也只有在这个时候, 我们才能提出宗教的信仰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问题,由主观的人直接面对并质疑神的客观现实性。而如果我们从根源上把宗教看做人类的天性,那么,宗教的真假问题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宗教是从人灵魂的要求和冲动中产生出来的,它跟科学认识———“经验事实以及知性范畴”———毫不相关。①
 
为此,西美尔区分了宗教和宗教性的概念。对西美尔来说,“宗教性”是一种生存品质,一种在世关系和感情所向,“宗教”是一些教堂、寺庙式的建制和教义;“宗教性”是活生生的宗教生命,“宗教”是死气沉沉的宗教机构。如果“宗教性”被“宗教”支配和垄断,时代的宗教生命就会枯竭。对于那些天性不具备或较少“宗教性”的人,宗教教义和机构是他们成为宗教人的唯一可能条件。“宗教性”在这种人身上的体现,不过是每个周末上教堂,从牧师那里接受教条,从而“宗教性”与生命分离了。②那些天性中具有“宗教性”的人置身于这宗教的活力之中,根本无需僵硬的宗教教义和机构;宗教对他们是生命的内在形式规定,是绝然我属的“生命本体”,而不是每个周末上教堂,从牧师那里接受教条一类的外在形式规定。天生的道德灵魂根本无需道德律令来规范自己,同样,天生缺乏宗教的灵魂才会去“信仰”宗教教义和机构。“谁内心没有上帝,就肯定要从身外去拥有他。”③
西美尔提出,对现代人的精神不安来说,重要的是寻回作为生命的内在形式规定的“宗教性”。只有不再把宗教当作一种客观的实体或外在的东西,而是看成一种个体的“内在行为”,不再依赖宗教教义和外在的机构,而是致力于个体生命意义的追问、自决与实现,恢复宗教信仰的“本来面目”,才能解决宗教的现代性危机问题。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4期,注释等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舒瑜]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中间圈”
下一条: ·[张帆]仪式:从社会理论到天下理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