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
——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
  作者:吴保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28 | 点击数:17956
 

  在表现花木兰巾帼英雄、传奇英雄上,迪斯尼是怎么做的呢? 应该说,正是这一点上,迪斯尼发现了木兰故事的最大价值。因为在传统的西方影片中,金发公主往往是被困在某个城堡里,等待英俊的白马王子来拯救。而在木兰故事片中,木兰女扮男装,走上战场,战胜强敌,并最终救出国王,这样一个大胆勇敢的东方少女传奇故事,正是在女性主义开始流行的时代,迪斯尼动画片所需要的故事。因此,在这一点上,动画片不但没有削弱木兰故事原有的传奇色彩,反而大大加强了其传奇性。动画片中增加的情节是,即雪地战役中花木兰受伤,在医治过程中女子身份不慎被发现,被丢弃冰天雪地里后,( 表现男性对女性的无情) ,花木兰发现单于没死,并且纠集余部要进攻皇城时,她快马加鞭进城( 表现女性的勇气) ,此时的花木兰完全是以一个女性的形象,救出了男权社会的最高象征皇帝( 表现女性英雄对男性的拯救) 。有趣的是,动画片还在此处对男性作了一点小小的调侃,让男性扮演成女性。正是花木兰施计让士兵男扮女装,才得以骗过凶恶的单于,将皇帝顺利救出。

  迪斯尼版的动画片《花木兰》上映后,国内有文章认为,迪斯尼版的花木兰是异国形象的典型代表,是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和女性价值观的体现,是颠覆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认为“只是截取了某些中国符号来传达美国精神”,“表达的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深厚人伦,而是通过对中国古老故事的再现和描写,表达典型的美国精神和西方价值体系”。[2]我并不同意,应该说,迪斯尼版《花木兰》是在中国花木兰故事的框架下,以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价值体系,强化了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巾帼英雄形象,给原来的人物形象赋予了全新的现代意义的阐释。

  (三) 女性意识

  由于木兰是以女扮男装的方式从军征战,因此,这位女英雄的“男性化”成为木兰故事的重要特征。近年来许多关于木兰影片的分析文章,往往谈的都是木兰的男性化以及女性在男权话语体系下的表现等。这些文章固然对于木兰的男性化问题作了很好的分析与阐述,但却存在着对木兰女性特征的误读与忽视。

  我们先看《木兰辞》,民歌中关于男性与女性的主题叙述主要是两处,一是篇末的点题之语: “雄兔脚扑朔,雌免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它表达了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一样也能做到的题旨。这一点是整个木兰故事的点题之语,也是后世许多作品继承的理念。二是木兰回到家中的一段换装描画。即“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段文字不仅描写了木兰换装梳妆的过程,而且渲染了她重回女儿身的喜悦心情。这一部分在古代是被重视的,如《雌木兰》结尾处,木兰母亲要她与王郎拜堂时,木兰恢复了女性意识的特有娇羞状,于是母亲说: “女儿,十二年的长官,还害什么羞哩。”

  然而,在 20 世纪以来木兰故事的讲述中,强调的往往是前一点,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后一点。20 世纪以来,在进步知识分子的引领下,中国女性解放的意识开始萌发,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的启蒙大潮中,一些女性开始有了独立精神和男女平等意识,她们开始用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靠男性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女性不再以女扮男装的方式进入男性社会,甚至有不少女性在传统男性的领域取得成功,应当说,中国妇女在女性解放上的成就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也是为世界所瞩目的。然而,正如一些研究文章所提到的,中国的女性解放也出现了某些误区,其中比较明显就是“男性化”和对“社会化”无限崇拜,即似乎只有放弃女性的性别特征,放弃与家庭的天然联系,女性才能得到解放。比如“不爱红妆爱武装”、“铁姑娘”就是放弃女性的性别特征。而对“职业女性”的推崇和对“家庭妇女”的鄙视,则是在将家庭与社会的对立中,明显将家庭当作了束缚女性的囚笼。因此,20 世纪以来,中国戏剧电影在木兰故事的讲述中,往往突出的是木兰的英雄气概和与男性同样的能力,却淡化了木兰对女性身份的认同。各种作品中的花木兰,大都表现了她的阳刚之气,表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却极少有女儿家的娇羞,或者用学术话语说,是以抹平性别差异面貌出现,隐藏淡化其女性特征而强化或渲染其男性外表。《木兰辞》中木兰在战后恢复女性身份,她对自己女性性别的认同与喜爱,她对于女性本身的肯定,在木兰故事的现代叙述中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一些女权主义者在文章中,把木兰脱下戎装,恢复女妆读成了向男性屈服,认为她是不得不回到女性身份,是从巾帼英雄蜕变回一个相夫教子的旧式妇女,并将木兰定性为是符合以男性中心文化要求的驯顺女子。对木兰故事的如此解读,我以为是一种误读。因为我们从《木兰辞》中看到的是木兰认同并喜欢自己的女性身份,她在显示了自己不亚于男性的能力之后,并未否认女性的价值或蔑视女性的存在,而这种对自己女性身份的确认,我认为正是木兰故事的重要之点和精华之处。

  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正是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极端女权主义者的观念。虽然动画片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表现了女人未必弱于男性的观念,突出了花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对欧美盛行女权主义国家的观众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但迪斯尼没有走女性主义的极端,把《花木兰》讲成一个女性对抗男性的故事,而是讲了一个年轻女性寻找并展现自我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是有着跨越国别、民族和文化魅力的。可以说,迪斯尼的花木兰,正是在认同女性本身性别的基础上肯定了《木兰辞》的基本价值,但又增添了崭新的文化因素。因为迪斯尼明白,大多数观众是中庸的,走极端只会脱离大众,自毁票房。

  在当代西方影视作品中,中国符号越来越多,但一般都是以单独元素的方式表现,如功夫、龙、熊猫等,以一个传统的中国故事改编而取得票房的巨大成功,动画片《花木兰》是首例,因此它不仅是国外电影人研究分析的对象,更是中国电影人和学术界分析研究的对象。中国故事要想成为世界题材,我们就必须研究许多中国传统故事的普世价值在哪里,能够被全世界广大观众所喜爱所接受的故事需要具备哪些特征。木兰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故事能在今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故事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部分,也是我们无形的精神资产,但是能否用好这笔资产,并不取决它是否是中国的传统,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并运用这笔资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明]新疆社会转型中塔吉克女性社会化程度研究
下一条: ·[蒋小平]“情”与“节”的变奏
   相关链接
·[李涵]倡导新时代“厚养薄葬”文明新风尚·[林玲]神性与伦理:虞舜孝感动天故事的经典化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林孟蓉]台湾彰化福海宫风水传奇与签谱探析·[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段永升]龙头棺罩葬具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心理探析·[何彬]隐居民俗与孝道
·[黄义枢]稀见传奇《毘陵驿节义仙记》述考·[尹德翔]《丁约剑解》与传奇文体问题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教授逝世·[孙英芳]论中国民间宝卷中的道德规劝
·[乔宗玉]《孟姜女传奇》:澧州大鼓动京城·皮影戏《花木兰》获国际木偶大奖
·[张润平]祖神信仰与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刘湘晨纪录片展播:鹰与人共生的传奇——纪录片《驯鹰人》
·[王铭铭]郝师:一个别具传奇的师者·[吴怀东]“小说”源流与唐传奇的民间口说传统
·[萧放]孝文化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意义·[李琳]故事视角下的古代英雄传奇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