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高福进]射日神话及其寓意再探
  作者:高福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0 | 点击数:10451
 
总之,射日神话的寓意是较为直观的社会意义,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这种简单、朴素、直观而纯粹的社会寓意是完全适应于那一时代或那种文明状态下的人类生活和思维认识的,这一寓意的解释也是在这种文明状况和思维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探析的。相反,复杂的解释并不一定真正说明问题的本质,而只能带来争论的反复和混乱。
 
注释:
(1)《淮南子·本经训》。
(2)袁珂将《淮南子》中记载的“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羿除害射日”,以及“嫦娥奔月”并称为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详见袁珂著《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在此需说明的是:第一,这一统计仅仅是较为全面的统计,有遗漏之处在所难免;第二,某些民族在不同时代以及所在民族不同分支或地区中存在着不同数量的传说。
(4)(英)詹姆斯·乔·弗雷泽:《金枝》(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译版,第121页。
(5)《淮南子·本经训》。
(6)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第187页。
(7)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74页。
(8)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年版,第145页。
(9)王夫之:《楚辞通释》。
(10)孙作云:《后羿传说丛考》载于《中国学报》第1卷第3、4、5期,1944年。
(11)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开明书店,1949年版第208页。
(12)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9页。
(13)分别参见:朱天顺的《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萧兵的《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14)前引书《中国青铜时代》,第274页。
(15)何新:《诸神的起源》,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71、172页。
(16)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原型重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17)同上书,第78—84页。
(18)徐华龙:《中国神话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19)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第20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讲到,多日观念的形成主要原因为“日晕说”,日晕即“假日”,是由云中冰晶对光的反射与折射造成的。人们从地面上可看到几个太阳,于是他们列举了本世纪80年代的几个例子,认为古人对此现象不理解,以为是多日,于是便成了“多日并出神话想象的现实基础”,参考本书第203页。不过,这种说法是否有充分的证据呢? 亦不见得,因为这种异景奇观并不常见,各地区地理环境不同,决定了这一自然现象并非是古人所常常见到或理解的;同时也没有充分的材料可证明在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区发生了类似现象并产生了多日认识。因此,应该从原始初民早期自然神信仰这一广阔而直观的人类学角度去考察。
(20)这一影响如同古罗马的维纳斯神形象传遍全世界一样,例如伴随着古罗马帝国对西亚、中亚的长期统治,维纳斯形象进入这些地区的民族中,比方在这些地区发掘出大量仿希腊罗马文化的艺术作品,如大量的维纳斯雕刻作品。
(21)(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译本,第24页。
(22)(苏)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译本,第217页。
(23)(24)(日)井上圆了:《妖怪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第24页。
(25)薛尔曼:《神的由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第62页。
(26)前引书《上古神话纵横谈》,第144页。
(本文原载《思想战线》1997年05期,第39~44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祥林]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
下一条: ·[吕凤棠]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
·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
·[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