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格斯(萨)尔》与口传史诗国际研讨会”综述
——扩大交流对话,整合学术资源,向史诗研究国际平台推广《格斯尔》学术文化成果
  作者:乌·纳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8-31 | 点击数:9919
 

  第五,《格斯尔》的保护与传承方面

  内蒙古大学却日勒扎布教授主要探讨了怎样传承格斯尔文化,为此提出四个方面的意见,一是出版《格斯尔》标准版本的问题;二是搜集整理《格斯尔》实物;三是充分肯定巴林右旗传承《格斯尔》的举措;四是以多种形式传承格斯尔,比如,创作格斯尔故事电影、舞台剧等。此外他还介绍了刚出版的格斯尔连环画。会议主持人朝格吐教授认为,这几个意见都非常重要,我们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史诗传统的代际传承问题。

  内蒙古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龙梅发表题为“浅谈蒙古《格斯尔》的保护”的论文,认为对于蒙古《格斯尔》来说,最好的保护就是开发和借鉴以及创新和发展,让它为今天的大众和社会服务。保护《格斯尔》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保护艺人、深入科学研究以挖掘其积极意义等;其中,打造艺术精品或许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把蒙古《格斯尔》作为一个雅俗共赏的文艺精品来打造,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文化节是个很好的平台,也是我们保护和展示蒙古《格斯尔》的一个机会。这个建议与巴林右旗借《格斯尔》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谋而合。

  第六,口传史诗其他问题研究方面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巴莫曲布嫫教授发表题为“在《公约》框架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的论文,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持有者,即各民族传承人和传承人群体的保护都一向是重中之重的方略和路线。对一批批传承人的命名和表彰,确实提高了国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认知,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造力的理解,也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然而,口头传统或曰民间文学的人才断层问题依然存在且更为突出,其代际传承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除了国家层面的“命名制度”以外,如何继续“造就”一批批这样的“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值得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界进一步的追问和思考。巴莫认为,我们应该在《公约》的框架下理解和保护口头传统(民间文学)的持有人和实践者,根据《公约》宗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和重新定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我们通常说的“传承人”实际上包括相关遗产的持有者和实践者,英文表述为traditional bearers and practitioners(教科文官方网站)。这种表述的内涵与外延实际上不仅含括了传承人和传承人群体,也包括民间文学活动的接受群体,或曰受众群体,他们同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和实践者;离开受众这一社会基石,任何口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对传承人的保护,除了国家级、省级、地区级乃至县级的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制度外,从遗产项目的承载主体层面,确实需要制定文化政策,形成机制,将保护范围从代表性传承人扩大至传承人群体乃至其受众群体。那么,作为学术参与,中国民俗学界和民间文学界应该给与怎样的智力支持,又通过怎样的渠道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发声,也是考问知识分子良心的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黄中祥研究员发表题为“口传史诗的地域特点——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史诗为例”的论文,认为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史诗的传承区域来看,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区域传承的形式分为辐射型和散花型两种,辐射型的传承形式就是从发源地往四周传播,散花型的传承形式就是一部作品在互不相连的区域传承。在突厥语族中,形成历史最早和传承区域最广的史诗是《阿勒帕米斯》、《库布兰德》和《霍尔赫特祖爷书》。这三部史诗不仅有鲜明的部族特征,而且还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阿丽亚发表题为“史诗《汗哈冉贵》中敌人的形象与一种战斗仪式”的论文,基于史诗《汗哈冉贵》各种版本,致力于阐释蒙古史诗传统中代表敌对形象的经典主题。最后,作者认为,蒙古史诗传统中存在一种战斗仪式。这种战斗仪式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前期部分——与敌舌战;主要部分——战斗;结尾部分——对敌人的严厉惩罚或与敌人达成友好协议而结束。

  总的来说,B组专家学者的论文,讨论主题具有多样性,涉及到许多具体、专深的话题,从图像叙事到文本叙事,从故事母题到传说类型,从木刻本到手抄本,从族群叙事传统到地方叙事传承,从传承人到史诗研究者,从学术史钩沉到田野个案研究,从语料库建设到版本学研究方法,丰富了《格斯尔》与口传史诗传统的研究,同时也反映了当前中国史诗学界的前沿性思考和探索。

  四、《格斯尔》重要学术成果讨论会总结

  “《格斯尔》重要学术成果讨论会”是本次大会的一次专题会议。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斯钦巴图、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朝格吐、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图布新特古斯博士、西北民族大学教授乌尼乌兰等四位专家学者发言,从学术史角度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评价了《格斯尔》研究专家斯钦孟和教授在《格斯尔》史诗的搜集、整理、出版、研究、宣传等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学者们一致认为,斯钦孟和的《格斯尔》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搜集了大量的《格斯尔》文本,其中包括卫拉特《格斯尔》、金巴扎木苏《格斯尔》、罗布桑《格斯尔》以及从俄罗斯、蒙古国、匈牙利等国家搜集整理的抄本和木刻本《格斯尔》;第二,从本世纪初以来,主持编纂出版了大型科学资料整理本《格斯尔全书》十卷本,这项浩大的工程有力地推进了国内外《格斯尔》研究;第三,斯钦孟和多次组织了国际国内《格斯尔》学术会议和相关其他学术文化活动,有效推动了《格斯尔》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乌尼乌兰教授还高度评价了西北民族大学《格斯尔》研究成果和巴林学者《格斯尔》研究成果。

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展中展出的部分格斯尔成果 郭翠潇 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将于9月举行 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下一条: ·“非遗”的活态之路
   相关链接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罗文敏]组材: 集与散——《伊利亚特》与 《格萨尔》的情节结构·[宁梅]藏族“鲁母化生型”神话的大传统传承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
·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格萨尔文库》出版发布及捐赠仪式在京举办·《格萨尔》史诗藏译汉名词术语进入规范化阶段
·[乌·纳钦]史诗演述的常态与非常态:作为语境的前事件及其阐析·[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
·[丹珍草]《格萨尔》文本的多样性流变·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2018中国青海《格萨尔》史诗系列活动在青海成功举办
·[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我国著名格斯尔奇吕日甫大师逝世
·[伦珠旺姆]《格萨尔》圆光艺人才智的图像文本·[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
·[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巴莫曲布嫫]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