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谢重光]客家山歌文化渊源新论
  作者:谢重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0-29 | 点击数:11058
 
关于客家山歌与吴声歌曲特别是子夜歌的渊源关系,从音乐内在特征的角度,蓝雪菲也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唐宋前江淮地区最有影响的民歌当追溯至南朝的吴歌,而且这“吴歌”与晋永嘉之后东迁的中原移民尤有关系。《晋书·乐志》:“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六朝的民歌,从晋代的东迁开始,便在文坛上发生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民歌大多数是长江流域的产品”,是“中原的人,迁到了江南”之创作。“六朝的民歌,总名为‘新乐府’”,“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冯惟讷的《古诗纪》里都把新乐府列入‘清商曲辞’里”,在清商曲辞里,有吴地,即太湖流域的歌谣“吴声歌曲”及长江上游和中游的歌谣“西曲歌”之分。[14](P86-87)如果说客家的近源乃唐宋时的江淮地区,那么客家应携有当地“吴歌”乃至“西曲”之遗传“基因”,因为从吴歌中最杰出的代表“子夜歌”来看,它和客家山歌的关联有四点,虽然其中三点具有一般民歌的普遍性。如其一,子夜歌是“慷慨吐清音,明转出自然”,是“声势出口心”;客家山歌是“山歌越唱越出来,好比青龙翻云海,云海翻腾龙张口,珍珠八宝吐出来”。其二,子夜歌的内容为男女思情,“在以子夜为名的一百二十四首(原注,实际只有123首)民歌里,其情调是很单纯的,不过是恋爱的歌颂而已”。[14](P87,98)而“客家山歌有名声,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份,唔搭妹子唱唔成”。其三,子夜歌有男女对唱之形式,张紫晨《歌谣小史》认为:“吴歌中出现的种种赠答体,是民歌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南北朝以前的民歌还不多见。它在此时,出现较多,并非偶然,它的渊源,见于国风,发展则在南朝……待到明清与近代,则随处可见了。”[15](P23)客家山歌也是以对唱为主,“你有山歌就唱来,马上随口就跟来,天南地北尽管唱,老妹一人对得开。”而第四点,子夜歌中多用谐音双关语,客家山歌也是以双关语为主要特色,这是子夜歌与客家山歌较为特殊的共同点。[16](P277-278)
 
总括上述,笔者以为客家山歌的远源虽可追溯到《诗经·国风》及荆楚民歌、南朝吴歌的传统,但近源却主要来自包括畲、瑶在内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换言之,它的源头有多种,《国风》之外,吴、楚文化,盘瓠蛮和百越文化,特别是闽越文化,都是其重要源头。
这里要稍作讨论的是《国风》中《周南》、《召南》的地域范围。
据周秋良的研究,《周南》、《召南》之“南”字是方位词,“《周南》、《召南》作为《诗经》中的民歌,它反映的应是那个时代某些南方地域的土乐,与其他国风的性质一样。”“周南是当时周公统治的南方流域,召南是召公统治的南方流域。《周南》、《召南》屡次提到长江、汉水、汝水,可以证明‘二南’是包括着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据《水经注》引《韩诗序》云:“‘二南’其地在南郡和南阳之间。”“这块地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宜昌、江陵、武汉一带,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腹心地区。所以‘二南’诗篇,应多是产于这一地的楚歌谣。”再从内容来看,“《周南》《召南》中的许多歌谣,不仅记南方之地,写南方之物,而且鲜明地反映了江汉流域的民俗风情,初步显示了南方楚歌的特色。”总的说,“《周南》《召南》具有鲜明的南方文化特色,应属于南方诗派,是楚辞的先声。”[17]如此说来,即使说“客家是汝南的遗民,就是《周南》的嫡裔”,客家山歌的远源,还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范围的南方歌谣。我们可以说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的文化传统,但具体地说,是继承了《诗经》中以《周南》、《召南》为代表的楚文化传统,而不是其中的中原文化传统。至于论者以“客家先民不少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形成了客家这个高文化层次的民系,许多人谙熟诗词歌赋,对于这个民系的民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来论证客家山歌根在中原,更是想当然之辞,是经不起推敲的。从学理和实证两方面来看,客家山歌基本上是南方文化的产物,它的根不在中原,而是在闽粤赣边客地。
 
参考文献:
[1]钟敬文.中国疍民文学一脔[A].叶春生.典藏民俗学丛书:上[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钟敬文.歌谣的一种表现法———语双关[A].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3]王耀华.客家艺能文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胡希张等.客家风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5]罗可群.广东客家文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6]钟俊昆.客家人与客家山歌渊源[J].客家研究辑刊,1998,(1,2).
[7]钟俊昆.琐议客家山歌风格[J].客家研究辑刊,1997,(1).
[8]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注[M].钱仲联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岭南诗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11]谢重光.客家源流新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2]魏东海,李宗英.粤东五华庙会概况[A].房学嘉.梅州地区的庙会与宗族[C].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出版,1996.
[13]蓝雪霏.畲族民歌与客家民歌的比较研究[J].民族音乐研究,1999,(1).
[14]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5]张紫晨.歌谣小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16]蓝雪菲.畲族音乐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7]周秋良.《诗经》中《周南》《召南》的地域性特征[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本文原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青]天鹅处女型故事渊源再探
下一条: ·[钟俊昆]客家山歌与彝族诗歌的特质比较
   相关链接
·[邓以华 李杉杉 葛吉生]东夷文化视域下的齐武术文化渊源探析·[段永升]龙头棺罩葬具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心理探析
·[王维娜]“有情”与“无情”:长汀客家山歌主题研究·[赵秀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音巴雅尔考证
·[郑紫苑]传承与创新:人类学视野下的龙川县客家山歌剧团研究·[李雄飞 李院芬]客家山歌传说研究
·[李传江]“虎皮井”故事的文化渊源及其对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基干情节贡献·[李子贤]从创世神话到创世史诗
·[万建中]客家山歌需要有人作专门的研究·[刘晓春]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
·[张红]两难选择:赣南客家山歌保护还是创新·[李黛岚]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陈文红]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的精神个性·[李广贞 钟璟]社会变迁中的铜鼓客家山歌状况调查
·[杨帆]谈客家山歌的民系特色·[钟俊昆]客家山歌与彝族诗歌的特质比较
·[朱莉]客家山歌研究成果综述·[陈金文]越南传统佳话中的中国因素
·[万建中]钟敬文客家山歌研究评析·[郦波]解析端午文化渊源:闻一多认为源自吴越民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