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葛兆光]文化史应该怎么写
——读《法国文化史》笔记
  作者:葛兆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1 | 点击数:12047
 

  中国的文化史研究者对于“主轴”和“路标”,其实也曾有过大体清醒的认识。举两个例子,一是柳诒徵,我很赞成1932年他在《中国文化史》中关于文化史主轴的概括,他在《绪论》中说,中国的文化史可分为三个大时段,一是“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之文化”,这是远古到两汉时期文化史的主轴,二是“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这是东汉到明末时期文化史的主轴,三是“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的明末迄今文化史的主轴(参看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的《绪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重印本,1988;1页。虽然此书最早并不叫文化史,只是叫通史,但是却是文化史意识最清晰的,他说,他的书要回答的是,“中国文化为何?中国文化何在?中国文化异于印欧者何在?”同上,2页。他也看到了通史的弊病,注意到文化史的特征,“世恒病吾国史书为皇帝家谱,不能表示民族社会变迁进步之状况”,“吾书欲祛此惑,故于帝王朝代,国家战伐,多从删略,唯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而列举之”。同上,7页。)。这虽然与逐渐凝聚与形塑的法国文化史不同,却正好说明中国文化史先有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核心,然后由核心逐渐弥散融合的特征。也许这正好可以一方面寻求中国文明的普遍进程,一方面可以凸显中国文化的特殊历史。二是钱穆,1941年以后陆续发表的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虽然并不是一部完整的“文化史”而只是一个“导论”,但是他在第一章叙述了中国的地理背景之后,即在第二章讨论“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合”,他特别强调,与西方文化史比较,从政治形态看,中国很早就已经凝成一个统一的大国家。他说,中国文化史中国民族和国家独创的,“民族”和“国家”,“在中国史上,是早已‘融凝为一’的”。然后,在讨论了这个早已形成的文化国家的观念、生活、学术、文字、政治制度、经济形态之后,一再讨论“新民族与新宗教之再融合”,以及“宗教再澄清、民族再融和与社会文化之再普寂与再深入”,最后才是“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按照他的描述,中国文化的历史,不像法国那样,逐渐凸显并划出边界,而是如同河流,是一大主干逐段纳入许多支流小水而汇成一大水系,形成种族与文化的融合,“民族界限或国家疆域,妨碍或阻隔不住中国人传统文化观念一种宏通的世界意味”,所以没有宗教战争,而新元素的进入“只引起了中国社会秩序之新调整,宗教新信仰之传入,只扩大了中国思想领域之新疆界”(参看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94;21页,148-149页。)。

  这当然是一个笼统观念或者宏大设想,重要的是,它如何落实到文化史写作中,把各种文化现象整合进历史叙述,使这个历史显示出它的主轴,并呈现出这个文化的整体趋向。也许,我们的文化史被历史上过于丰富的文化所缠绕,很难分身清理出一个文化史的主轴,总是担心丢东拉西,生怕忽略了自家宝藏,以至于左右支绌,忙于叙述那些类别各异的“文化”。可是,如果我们清晰地设立文化史的路标,清理文化史的主轴,有一些并不构成重大意义的文化内容(虽然很精彩、很值得自豪),是否可以不必进入文化史呢?另一些真正形成中国人“共同的参照、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举止”的文化现象,是否过去并不注意而现在却可以进入视野呢?除了前面提到的,如秦汉一统,中古异域族群与异域宗教的融汇,宋代的“一道德,同风俗”即同一性文明的推进,这些当然是影响巨大的文化史事件,但在此之外,是否有一些事关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文化举措,由于没有“主轴”和“路标”,而被我们忽视了呢?我现在可以想到的,比如宋代真宗一朝追求正统性与神圣性的举措,南北文化重心的逆转,徽宗朝回向三代的文化复古,而明代初期以改易风俗、严格制度为名,既回归乡村传统秩序,又同时“去蒙古化”的努力,其实对于今天的中国文化都有相当深的影响,为什么文化史就把它们轻易地放过了呢?

  六

  还需要提到的是这部文化史著作的叙事。虽然自古以来中国史家一直崇尚“无韵之离骚”那样的史学著作,也欣赏“寓褒贬于叙事”那样的历史笔法,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背负着沉重的政治伦理和意识形态的历史著作,文字变得越来越没有味道。当传纪被写成刻板悼词,有如官员履历表,它的记事就变成断烂朝报,全无活泼泼的气象。可是,面前的这部《法国文化史》在议论与叙事上却相当有趣,我想,如果政治史因为它是一个庄严的或严酷的过程,无法让人轻松起来的话,那么文化史为什么不可以展示社会场景和生活画卷,使它变得栩栩如生?比如,在这本书中栩栩如生地描写的时尚风气,就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可是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史中,很少看到文化时尚的描述,无论是“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的汉代长安风尚,还是“胡姬貌如花,当罏笑春风”的唐代长安风尚,其实都是可以透视社会文化的好资料。时尚本是一种风潮,最能表现文化的趋向,当然文化趋向并不像时尚风潮那样没有定向,由于精英的追随、引导和鼓吹,它会呈现一种阶层的文化追求,随着仰慕、追风、模仿,建设出一个社会的文化认同,甚至形塑出整个民族的感情和国家的面貌。

  在这部《法国文化史》的最后有一段充满文学意味的话。作者引用伟大的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其最后著作《法兰西的特性》中的话说,一个“国家”就像一条船,在漫无边际几乎静止不动的水面上航行,那水面便是“悠久的历史”(Ⅳ,383页)。不过,我想说,这水面虽然看似波澜不惊,没有政治史、军事史那样大开大合的场面,但是它的下面却是水草、鱼虾、暗礁、潜流,甚至有漩涡,一样变化万端。更重要的是,这个看似平静的文化史河流,托起的却是“国家”这条大船,这个比喻,不知为什么,总是让人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老话。

  2012年2月21日

  草于复旦光华楼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2年06月20日 09 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谢冕]香香的端午
下一条: ·顾颉刚:我怎样进了商界
   相关链接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
·[温小兴]祖先、烈士与家国:瑞金新谱的红色文化书写·[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
·[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
·[纪秋悦]圣俗之间:清代以来《红罗宝卷》的抄写、刊印与仪式实践·[陈亚琼]声音的书写:“理想集体”的话语表达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邓苗]民俗人与当代中国民俗学的人性书写·[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邵凤丽]从“有妇无女”到“女可承祧”:家谱中族女书写的历史变迁
·法国巴黎:将活态遗产带到餐桌上!·[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