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赵世林]西南茶文化起源的民族学考察
  作者:赵世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9 | 点击数:12071
 
 
 
茶最初是由邻近野生茶树的古代民族在采集实践中发现并逐渐引入家培的,最早由哪个民族接触到茶树可能具有偶然性。也就是说茶的植物属性对茶文化的产生来说,并不具有全部意义。但是,茶的广泛种植和传播,或者说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则顺应着人类的认识、改造自然的客观规律,凝结着西南各族人民的智慧和辛劳。
布朗族有祭献“茶王树”的习俗,德昂族则把茶作为本民族的图腾,这些民族文化现象值得我们重视,是我们研究茶文化起源的切入点,也是溯源茶文化的重要线索。从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规律来看,茶文化在西南民族中的产生与其原始的宗教意识有关,而最初的茶文化也与原始宗教活动相伴相随。
原始民族最初的宗教观念,是针对具体事物性状的“灵”的观念。这种“灵”的观念大约首先发生在和当时人们经济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动植物界的个别事物上。[12]茶对人体有许多有效的营养成份,诸如止渴生津、益智明目、解毒化热等功效,甚至充饥,生活在亚热带地区以及山岳地带的人们离不开它;同时内含的咖啡碱,又是消食解腻的重要原料。但野生茶树十分有限,不易采集,在生产技术落后的背景下,家培又很难成活。人们对茶的需要、珍视以及感激之情最终幻化为神灵,顶礼膜拜,这在原始思维中是很自然的事。正因为这样,人们要祭献茶“灵”的载体——茶树,甚至把它尊奉为与本族有血缘关系的图腾;至于茶的“鼻祖”——“茶王树”更是不能得罪,三拜九叩,以祈它赏赐更多的茶叶。茶的这一被神圣化的过程对茶文化的兴起,包括对茶树茶种的保存具有重要的功能。第一,它使人们从观念意识上重视茶,在全社会形成重茶惜茶的风尚,客观上有利于种茶植茶的推广;第二,就像人类许多文化现象都从原始宗教开始一样,茶的神圣化本身就是茶文化的开始。从此,茶的社会属性越来越成为占主导的方面;第三,通过宗教禁忌或习惯法,避免人为地破坏茶树茶林,尤其是联系这些山地民族历史上都经历了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游耕阶段,这个过程就更显重要;第四,在全社会重茶的背景下,借助“神”的力量,提高植茶技艺。
德昂族及其先民对茶的图腾化崇拜,表现在他们的创世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里。它写道:在有人类之前,天界有一株茶树,它愿意离开天界到大地上生长。智慧之神帕达然考验了它,让狂风吹落它的一百零两片叶子,撕碎它的树干,并让树叶在狂风中起变化。于是,单数变成了51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子,双数变成了51个美丽的姑娘。他们互相成了51对夫妻,共同经历了一万零一次磨难之后,有50对夫妻返回了天界,仅最小的一对留在地上,他们就是德昂族的始祖。[13]这个创世神话既反映了茶与德昂族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又表达了他们对茶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图腾的起源与原始居民的区域性经济活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英国学者A·哈登(A·C·Haddon)在谈到图腾的起源时认为:原始人类群体因所居地域的不同,每一地区或区域都有一种较有特色的动物或植物,而且这些标志性的动植物又是人们主要的和喜爱的食物。但在相邻地区中,这种食物完全没有或十分稀罕,这样便出现了区域性的经济生产,每一个群体都以本地区所剩余的动植物与邻近的群体交换自己所没有的食物,久之,各个群体都把自己特有的动植物保存下来,用以交换。这种生产与商品的专门化,以后便使这种特有的动植物成为该群体或族群的识别标志。相邻群体自然也就以特有的用以交换的动物或植物的名称,来称呼这一群体。[14]德昂族把茶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合乎这一文化现象。而近代普洱茶的生产经营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哈登的这个分析。普洱茶中外闻名,而它的原产地主要在西双版纳。由于云贵高原特有的“山坝结构”形成了立体气候,各民族在历史上的交往和迁徙中又形成立体分布的格局,使得各民族的物产具有区域性特色。自古以来,西双纳版坝区的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山区的布朗族以及稍后迁入的哈尼族以种植茶叶为主,形成一种自然分工。每年粮食收获后,傣族将粮食、盐运往山区以换取茶叶,从而形成一种大规模的物物交换,山区茶农把茶叶生产作为换取粮食的主要手段;而坝区傣族又把交换到的茶叶转售给茶商。这种特殊的交换方式,既解决了山地的口粮,又使茶叶直接变为商品流通各地,使普洱茶能历经百年而不衰。
茶在最初主要被用作祭品和礼品,在传入中原的相当一段时间也是这样。(注:这在《尔雅·释木篇》以及《祀记·地官》均有记述。比如在《祀记·地官》中记载到“掌茶”和“聚茶”以供丧事之用。)布朗族、德昂族等直到今天还把茶叶视为圣物珍品,用于祭祀和婚丧。茶叶之所以被先民们广泛用作祭品,除了它不易获得和曾被人们神化过以外,还因为它具有兴奋作用,与酒有同等的功效。人们在祭祀时饮茶,增强了神圣的氛围;而更为重要的是,原始民族认为,在祭献中人与神共饮一称茶,可以拉近神与人的距离。这在西南的许多少数民族中得到了充分的说明。茶的生长和采摘具有季节性限制,为了随时供祭祀和婚丧之用,必须有效地收藏以备用;人大量地饮用也需要储存,这样,制茶和加工技术也就随之产生。茶叶的加工,最初是用手搓揉,去涩味,再晒干或用火焙干,这种传统的制茶方式在今天西南的山地民族中还保存着。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生产力的发展,茶的神性逐渐被人性取代,茶的用途也就从主要用作祭品而被人采食、药用,直到成为饮料。
 
 
如果说以濮人为首的个别民族曾经对茶文化的产生和兴起作过重大贡献的话,那么茶的广泛种植、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则凝结着西南各民族的智慧和辛劳,是各民族友好交往、密切协作的结果。茶文化发展和传播过程,本身就是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
西南在历史上是民族的走廊,各民族的迁徙、流动十分频繁,古代民族的三大系统即百濮、百越和氐羌都在这里交汇;随后,苗瑶系统民族的一部分也迁入这一地区。民族间的频繁迁徙流动以及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交往与联系,客观上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茶文化的广泛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白勇华]福建地方戏曲的“民间化”意义
下一条: ·[田茂军]少数民族叙事诗略论
   相关链接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杨雨彤 胡燕]茶文化聚落中的都市民俗探析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张海岚]喝茶还止语,别闹了·[朱世桂 田海涛 孙欢]福鼎白茶农业文化遗产内容与保护开发对策
·[王郁君 蒋智林 薛敬梅]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曹建南]冲绳茶文化与当地生活概略
·[李劲芳 朱世桂]儿童茶礼和文博教育的互动发展探究·[黄俐琴]浅谈湘西特色茶文化的旅游开发与研究
·[管彦波 李凤林]西南民族乡土传统中的水文生态知识·[余悦]中国茶俗学的建构及其意义
·余悦 叶静:《中国茶俗学》·《中国茶俗学》出版
·第九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将于11月9日正式开幕·[杨正权]论祖先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对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系统呈现·[龙晓燕 王文光]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