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哈佛看中国》: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
  作者:托尼·赛奇 张冠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1 | 点击数:14711
 

  张冠梓:这期间肯定有不少难忘的、有趣的故事,也一定引发了您不少思考。

  托尼·赛奇:这里面确实有不少有意思的故事,也很耐人寻味。在这里,我只讲两个。一次,记得是1976年,我在南京鼓楼看大字报,发现有两个人在我后面嘀嘀咕咕,我听见他们好像在议论我。两人在一阵子你推我搡之后,其中一个鼓足勇气过来问我:你和我们长得不一样,是哪里人?是不是少数民族?我回答不是。他们又问我是不是华侨,我又说不是。他们就更纳闷儿了,问:那你究竟是什么人呢?我说我是英国人。他们很惊讶,问英国在哪里,是不是生活很苦?我对这件事情印象很深,感触也很多。那时,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受到中国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说这个人个子那么高,样子也跟我们不一样,真是稀奇。他们对我好奇,我觉得非常可悲、可惜,也有些可笑。这说明,当时的中国百姓关于外界的知识太少了,对外部世界,竟然如此的隔绝和不了解。他们对世界是什么样的、对外界都发生了什么和将要发生什么,是那样的缺乏了解。我认为,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政府没有尽到责任,没有给他们提供学习知识、走出国门、了解外面的条件和机会,而是把大门关上了。所以,我觉得,来到中国后,真正让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贫穷的中国,一个封闭的中国。那里的人们对外界一无所知,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不需要、也不应该了解外面的世界。除了眼前的生活外,人们没有更多的选择,政府对政治的控制、对思想的钳制,严密得超乎外界所有人的想象。每个单位,从上到下,三天两头就有一次政治学习,学习那些僵化的、落伍的教条。当看着人们在政治学习会上,百无聊赖直至打盹,我就觉得可惜、难过。那时中国的官僚主义很严重,一方面对老百姓的需求不怎么关心,该管的不管,或者没管好;另一方面,他们又管了一些不该管的。我们每次外出旅游、搞社会调查,或者办什么事情,都必须到政府有关部门登记,得到批准后才能去办,但往往我们得到批准的时候并不多。

  再说一件事情。20世纪90年代,我在福特基金会工作时,曾经组织实施了一项农村小额贷款的项目。在农村实施小额贷款,就是对想发家致富但又没有办法的农民提供启动资金。那时候,许多农民都想致富,但资金是个难题。而国家银行资金有限,顾及不到他们的资金需求。为此,我们设立了小额贷款,直接贷款到农户,几百元、上千元不等,资助他们搞养殖、运输、种植经济作物等。若干年下来,应该说这个项目的实施效果不错。一次,我到河北省易县考察小额贷款的实施情况。我问一位中年妇女,生活情况怎么样。她刚申请到这个项目,很兴奋,但很害羞,不好意思说。可过了一年再去,她的精神面貌就完全不一样了,主动给我介绍一些情况。她不光自己的收入有起色,还指导、帮助其他村民发展生产,俨然变成了本村的致富带头人。我问她最想做什么,她说最想让女儿上学,长大以后走出农村,到外面多学习,争取干大事情。她还说,她手头宽裕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了台电视机,并且坚持每天都看,努力多捕捉、及时了解外面的情况。

  张冠梓:您一直关注中国、研究中国问题,发表了很多重要的、有影响的见解。您有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形象的说法,就是中国摸着石头过河,总能找到过河的石头。您能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里程具体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吗?换句话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都摸到了哪些石头?您对中国在哪些方面的变化印象最为深刻?

  托尼·赛奇:30年来,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而且这种发展几乎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比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影响深远,由于每年保持了将近10%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每七八年就翻一番。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村、城市面貌变化都很大,各项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改善,百姓收入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此外,中国法制建设取得飞跃性发展。这些年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社会,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加剧,美国和欧洲经济面临衰退,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崛起将会对整个世界秩序产生的长久影响。所有这些,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是和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密不可分的。正如人们所熟悉的,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有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发展道路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也是一个特别聪明的说法。之所以这么说,起码有两点:一是我们不明确说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就不会招致很多人反对,进而也就减少了工作中的人为阻力和不必要的纠缠,赢得了改革发展的宝贵时间。二是这也表明改革开放其实也是一种试验。按照邓小平的说法,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摸索,需要试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都是经过了一些试验,证明可行了再加以推广。应该说,邓小平关于改革发展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正是基于对中国的多年来的观察和了解,我得出了一个印象,每每中国的发展出现困难阻碍、当我们认为中国可能没有办法的时候,它最终总能找到解决困难的途径。所以我说,中国人摸着石头过河,总能找到过河的石头。我内心乐观的一面告诉自己说,中国一定会继续发展,继续进步。

  张冠梓:您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过,对中国这个国家的认识既有乐观的一面,也有悲观的一面。刚才说了乐观的一面,您能不能再谈一谈悲观的一面?

  托尼·赛奇:所谓悲观的一面,实际上是内心的几点疑问。我还想借用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中国过去摸着石头过河,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成功,但问题是不能老摸着石头过河。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伴随着越来越巨大的经济成就,中国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面临着深入湍急的河流中央,进入不可预测的深水区。当前,国企改革和金融改革进入了最困难的阶段,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等一些新的挑战也摆在了面前。如果对这些因素了解不清楚,中国的未来将有难以预测的风险。我认为,相较于目前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还不够清晰,目的还不够清楚。有些宏观经济、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市场经济管理、金融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必须作长远的考虑,需要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和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不同,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河很宽,水很深,或者中间没有石头,那怎么办?如果到那时候还一味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那就很危险了,事实上也做不到。还有,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却不知道对岸是什么样的,也很危险。也就是说,中国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水平和面貌,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老百姓生活方面会有什么样的状态等等,这些问题应该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

  另外,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些情况,让他们参与讨论和决策,才能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和衷共济,实现国家发展的新目标。现在,中国有一种值得注意的议论,认为有的地方、有的领域虽然改革了,但不是摈弃了计划经济的缺点、汲取了市场经济的长处,而是恰恰相反,出现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缺点恶性结合、叠加呈现的情况。比如,近年来颇为突出的腐败问题、权钱交易和官商勾结问题,就严重阻碍了改革继续往前走。这里面有信息不公开、制度不透明的问题,方便了一些官员可以不受监督,运用自己控制的权力资源谋一己之私。如果说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而许多官员掌控着很多公共资源和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生活得很惬意、很舒服,那么他们就会停留在河流中间的岛上,自我享受,自我感觉很好,不愿往前摸索,不愿意改革了。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张冠梓:让我们再展开来说一说。先说经济方面。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但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不能够持续,怎样才能持续,近来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议论的热点。您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困难和出路又在哪里?

  托尼·赛奇:中国经济的增长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谈到这方面,我想,当今最大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这些问题比农业改革或者发展特区经济都要艰难、复杂得多。其次是逐步建立现代的政府结构,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下,逐步建立一个负责任的、透明的政府。这两方面无疑是最困难的。

  我注意到,中国政府领导人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很重视民生问题,也将农村地区的发展列入首要解决的问题。最近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定为农村的改革发展,既是对过去改革的呼应,也是农村的新一轮变革。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了改革开放,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而这场改革,正发轫于农村的联产承包制。此后,从农村到城市,从大包干到国企股份制改造,改革开放一步步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为中国进一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和制度基础。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粮食问题、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多方面做文章,必将启动中国的新一轮改革浪潮,中国农村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然,上述问题不是几年间就可以妥善解决的,需要至少一代人付出努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2-1-20 15:58:4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奈吉尔·巴利:现在我喜欢用虚构的方式来解答人类学问题
下一条: ·对话:“关公”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
·[郭翠潇]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应用(2000-2017)·[朱刚]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
·[周星 周超]民俗与法律:烟花爆竹作为一个“中国问题” ·[王京]日本民俗学的中国研究:1939年的转折
·[赵树冈]革命、传统与现代性:西方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向度·哈佛大学东亚系伊维德教授访问记
·葛兆光再谈“从周边看中国”·哈佛大学在线课程《古希腊英雄》重启第二季
·哈佛大学为办网上课程借力于校友·[刘珩]民族志·小说·社会诗学: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迈克尔·赫兹菲尔德访谈录
·哈佛大学在线课程开放注册:跟纳吉教授一道重走“古希腊英雄”之路·葛兆光:从历史看中国、亚洲、认同以及疆域
·[王霄冰 白瑞斯]德语圈海外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第二届“中国研究国际暑期班”:招生报名
·朝戈金会长在哈佛大学发表学术演讲:“帕里─洛德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美国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状
·国图与哈佛大学图书馆启动大规模数字化项目·[杨利慧]哈佛点滴
·[刘悦笛]当代哈佛汉学家的“中国观”·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