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陆姝]民俗电影30年 《雪花秘扇》突破常情?
  作者:陆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31 | 点击数:14207
 

  三、《雪花秘扇》Vs.《喜福会》:回望过去才能看清自己

  《喜福会》是《雪花秘扇》的导演王颖93年的作品,《雪花秘扇》的制片人邓文迪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多次提到这部影片——“他们(注:指美国人)能看到的中国现代片还是很少的。在美国很多教授电影的课本中,用的中国电影例子,都过去20年了还是《喜福会》。一讲中国妇女的进步,讲中国的风俗习惯,就用这个案例。”《喜福会》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从对比中体现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四个母亲大多在年幼的时候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她们希望逃避和改变,但当她们到了美国社会,奋斗出了另一种人生,于是想给女儿们另一种命运,却发现女儿承袭着自己的过去,用另一种方式重蹈自己的悲剧。于是母亲必须跟女儿和解——母亲必须透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赋予女儿坚强的力量与自信;必须伸出援手,及早阻止女儿重蹈自己的悲剧。这种“命运遗传到下一代”的方式突出了母女之间的血肉连结和对女人命运无可奈何“轮回”的感叹。

  《雪花秘扇》也有同样的对长辈和后辈两个时空的描述,一个平行的故事发生在当代的上海。老同的后裔尼娜和索菲亚——现代版的百合和雪花,在面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复杂的爱情关系和一个无情冷漠、高速发展的上海的同时,努力地保持着她们年少时的亲密关系。但却受到了最严酷的考验,百合必须借鉴过去的教训,必须理解她们祖先之间的联系——那隐藏在古色古香的白色绢扇后的故事,才能成功拯救雪花,否则她们或将永远失去彼此。

  两部来自同一导演之手的影片有着类似的情感结构,关注的也都是女人间的亲密的情感连结。回望过去才能看清自己——任何一种情感又何尝不是呢?

民俗是跨文化间传递共同情感的最佳载体

  【结语】以民俗为题材的电影常常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在电影里,民俗是跨文化间传递共同情感的最佳载体。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挂红灯笼”、《红高粱》里的“颠轿”等风俗,虽然后来被指为“伪民俗”而饱受国内专家学者的诟病,但不可否认是,张艺谋通过这些的民俗符号,让西方观众更好地能理解了“红灯笼”里蕴含的中国妇女在礼教和男权压迫下绝望和压抑、“颠轿”中蕴含的来自民族精神深处的旺盛生命力。在电影之外,民俗通过电影得到更好的被保留和传播的机会,比如《雪花秘扇》中的“女书”,这种特殊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供女性阅读和学习的文字,于1982被发现,2004年最后一位自然传人谢世,2006年被收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文化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但也面临着濒临消亡的危机。相信一部《雪花秘扇》让东西方无数人第一次认识并了解了这一既有趣又神秘的民俗。

  当世界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多,我们感到迷失的时候,回望过去,也许真的是认清当下的最佳途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新浪娱乐 2011-06-27 09:3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璇]《兔侠传奇》:穿着西装的中国“兔儿爷”
下一条: ·《额尔古纳河右岸》: 鄂温克族人的“心灵史”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